快速設計VS整體設計
張國禎

壹、前言
  談到快速設計常給人一種非正統、非主流,旁門左道的先入為主的印象,因而所謂的主流學術派,多未正眼視之,不屑為其投入心力,作深入研究。而進入建築設計領域的莘莘學子,也因著設計方法從來就沒有一套既理性又感性有效率又傑出的公式,有許多人直到畢業仍不知道設計該如何著手?即便“呼弄”出來了一套作品,甚且自已仍沒有把握,是否抓到了設計的要旨,這樣與其說是建築學子的悲哀,毋寧說是整個建築界的悲哀!
  在藝文界我們常看到有些創作者其創作過程嘔心瀝血,但也有一些人卻是輕鬆自在,就拿杜甫與李白來比方,一個是擠盡腦汁,一個卻是信手拈來,作品的風格各人欣賞角度不同,但同為優秀文章,而創作過程就是天地之別了!建築設計的創作歷程與寫作文章也類似,有些別具天分者,看他東畫西畫,不怎麼正經,但攸忽之間,設計作品雛形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而沒有天分的人,整日伏案燈前,白髮騷亂,煙薰臉黃,看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搞出啥名堂,不要談什麼快速設計,即使給他慢火細熬,大概也熬不出什麼好東西!
  這裡談到的東西,當是大部份建築系畢業的朋友們一致的生活體驗,其實談到建築設計,也不過就是如何滿足題目的需求罷了,至於好或壞?天曉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設計作得愈多的人,創作的過程和時間「可能」愈短,但也有可能因常年套用相同模式,而落入形式化的窠臼,作出來的東西彷佛都有一些「似曾相識」,甚至不知不覺中會成為「集大成」者,在一件作品中,表現於外在的建築要素,如李式屋突、女兒牆、黃式庭園、花窗、貝式幾何塊體……,有時竟會同時出現,雖說創作是由摹仿的過程而來,但有時候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看大師的作品之際,也不免自我阿Q一番,原來大師也有才盡之時!這也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就是說:劃時代、創觀念的作品,並非唾手可得,一般人作不出來驚人曠世之作,並沒有什麼好責難的,因此只要能作出一個合理、好用、又不太難看的設計,應該就值得鼓勵了!

貳、快速設計是什麼?
  要講快速設計是什麼之前,要先弄清楚「設計」是什麼?建築設計在一般的認知中乃創造一空間,使其能滿足「實用」、「堅固」及「悅目」之要素,以建築術語來講,就是滿足「機能」(FUNCTION)、「結構」(STRUCTURE)及「美學」(AESTHETIES)這三者。說來輕鬆作來不易,一般的初學者,光是在「機能」一項要滿足,即已弄得滿頭大汗,而目前學校建築科系,就建築設計一科的教學方式,亦多僅在機能方面著力,從所謂的「定性」分析到「定量」、「泡泡圖」(機能關係圖)畫了一個又一個,就是無法定量或者定出來的量與機能又彼此衝突,至於結構與美學,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探討整合。目前學校建築系各年級,每學期約作一個到三個設計,每次時間約為四週到八週,以一般學生每週上課一到三次,上課帶著在家作的草圖來學校給老師改圖,大概也改不出什麼東西,而匆匆一週就過去,下次改圖還是在平面摸索,怎麼樣設計就是站不起來!推論其原因,可能老師也不十分瞭解學生的性向,另一方面,在很短的時間內,要由老師將學生的設計構想融會貫通,再順著學生原來的發想(IDEA)導出其獨特的設計風格,這一切要在上課的時間內完成,對大多的老師而言,無疑都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因此,老師改圖,大多僅能在小地方、小細節或觀念上天馬行空一番,大多數的學生也是「鴨子聽雷、霧煞煞!」。
  快速設計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要快,但可沒說要草率,也沒說就可以作個白癡設計。其實,快速設計,就是把一個設計,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簡潔的方法呈現出來,任何人一看都能清楚知曉設計者要訴求什麼?意匠在那裡,空間機能是否合理,結構有否安全,麻雀雖小,樣樣俱全,凡是一個完整的設計,所須具備的各項要件,一樣也不可以少,換言之,快速設計是檢驗設計者綜合能力的一個最好方式,一個成熟的設計師,如果快速設計作不好,那絕對說不過去,更嚴格的說,就是整體設計的能力有問題,因為快速設計不只求快,還要有內容,甚至表現的技巧要極講究,至少圖面一致,風格要獨特,整體的呈現要有相當的水準,絕非敷衍了事!走筆至此,不免又要談及快速表現技巧,所謂的表現法的技巧,筆者在以往的論述中已迭有提及,表現法也常被本末倒置,常有同學認為設計沒作好,都是表現法太差的原因,而這正是倒果為因。沒有好的設計內容來作表現法的架構,任有那齊天的功夫,也不能把「東施變西施」,基礎的設計底子沒打好,設計的架構不合理,那單靠一些花花草草的點景功夫,也不能把設計扭轉乾坤。作設計好比打籃球,基本動作沒練好,球就不可能打好,設計也是一樣,基本設計、基本美學概念、基本空間架構或結構系統觀念等若未打好基礎,平時沒有多看、多作、吸取前人好的經驗,等到一上場作快速設計,當然不會有好的表現,而基本的功夫都是平時紮實的練習,平常不多臨摹,臨時絕不可能無中生有。


•簡單的平面造型不一定簡單
參、建築設計教育的迷思?
  我們都知道藝術工作大部份都是師徒相傳,學徒跟定一個師傅,日夜相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從日常生活的體驗中,體察創作的原動力,從摹仿的過程中,精煉自我的技巧,日夜演練之後,熟能生巧,創作也就慢慢的由漸變轉成質變,到最後累積許多自我的小創見
,成為一代宗師,我們看那些木雕的師傅、陶藝的師傅
、繪畫的師傅…等等,有那些匠師是坐在學校裡面「講光抄」訓練出來的?我們知道那些人都是跟著師傅訓練出來的,其中別有天份的,終能跳出傳統的模式,為創
作注入新的生命,反觀建築系訓練學生,目前的方式看來成效不好,甚至有許多老師手下工夫不好,嘴上工夫倒是一流,如此學生如何從老師身上學到東西?
  筆者以為建築也是創作藝術的一種,基本上師徒傳承的精神還是非常的需要,目前學校裡絕不缺師資,應是到了要求授課老師提高授課品質的時候了!以筆者任教的學校而言,一個班級有九個以上的設計老師,如果老師真的有教學熱誠,何妨在要求學生繳交作品之際,也請老師提出其針對題目的個人作品,不必拘於形式,每人提出一個作品,那每班的學生至少就有九個作品可供摹擬參考,真正的設計,作出來的給學生看(學生不一定要照單全收),絕對要比用講的有效得多!老師也不必一定要當場在學生面前動手,但學生交圖後,老師也一定要提交一個作品,也許這樣「光說不練」的譏名或可去除,而我們再也不會聽到有老師說「設計,最容易教了!根本不必準備教材」,其實教設計的老師如果有上述心態,那跟著的學生就可憐了,畢業以後還得到補習班去,即令考上執照,設計還是一知半解!
  「學生設計學不好,是設計老師的責任」筆者完全同意,每一個學生入學來,都好像一張白紙,老師怎麼帶,學生就怎麼跟,跟到最後沒學好,老師的責任怎麼跑得掉?我個人覺得如果每一個考入建築系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跟著一位老師學設計一直到畢業,那麼,經過四年的師徒相傳,學生也應該可以「出師」了,(一般的拜師學藝是三年四個月,三年在師傅旁邊跟著作,四個月自已獨立,師傅在旁指導),也許這是解決建築教育不落實的一個方法呢?

肆、整體設計
什麼叫整體設計(Total Design)呢?根據字面上的考量,就是說作設計要從整體來考慮,不但要求內部空間機能完整,動線簡潔自然,還要外部空間親和、人性與大自然或週遭環境融為一體,因著有內部、外部交替作用之故,任何設計,皆不可自外於環境之中,超然卓絕、自成一系。即令是引領風騷、創造天際線的建築物,亦逃不開這個法則,由於內而外vs外而內之間的互動需求,設計者自然而然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把自已的觀點(View Point)提高到了三D的角度,在三度空間中四下游走,想像設計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每一次機能與造型的互動,都必須從整體設計的角度加以考量,平面上開一扇窗,要馬上聯想到立面上窗的尺寸及型式;平面上增加了一個空間,造型上又將有如何變化?平面的機能對應到造型上的變化,其間所可能產生的趣味性委實豐富到難以想像,平面機能的簡潔俐落,卻反有可能在造型上出現無比巧妙的組合,平面看似精彩,對應到造型時,卻也有可能發現要達成完美的組合,符合美的要素是多麼的困難?

•相關的平面也可以多種的造型



•立面的開口在平面上又如何呢?


•設計如何“站”起來呢?

  出神入化的設計者,設若對平面機能動線安排得心應手,那麼以整體設計的精神將作設計的途徑由造型設計切入,那他將發現設計無疑是世上最美妙、最耐人品味的消遣,百玩而不厭,愈作靈感(idea)愈多,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設計由造型入手,其實也就是整體設計的精髓,也只有老練的設計師有這種功力,但初學者若未加琢磨學習,那一定會犯了一個設計「站」不起來的大毛病,作設計永遠只在作平面,作立面,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永遠有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從造型的角度來考量設計,無論是量體組合,開口細部甚至屋頂型式、材質顏色,都可一目瞭然,操縱自如,事實上,從造型,也幾乎可以判知其平面機能之良寙,我們常說建築物有表情,而造型就是建築物的表情,開口部、顏色、量體,幾乎由外部都約略可判讀其空間的用途或性質。為何有些建築一看就知道是辦公大樓,有些一看即知其商業企圖,而公共建築、公有建築更是明顯,再怎麼設計,總難逃「衙門」的味道,當然如果把警察局設計得好像百貨公司而說它要表達的是親民、愛民的意象,那未免也太牽強了!官式建築還是有點兒官味好像看起來比較習慣?中國人的奴性是否藉由這樣表象的改變就能扭轉了呢?(這當然是題外話了!)


•從外觀造型也可以約略知道建築物的機能

  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設計也不一定要由外部造型切入再回溯至機能平面,事實上如果以整體設計的精神,設計自然可以由任何的角度切入,比方說由剖面的構想切入,剖面有大跨距、有挑空、有挑高、有漸層退縮、有採光井、有採光罩等,都是非常好的切入點,任何一個設計有了這些剖面上的絕妙構想(IDEA),幾乎就可確定那個設計一定充滿了驚奇,充滿了趣味,一個地下室原本通風採光都是問題,卻因為導入了採光井(Sun Kun)的概念而使地下室的整個空間都活了起來,只要基地空間允許,這樣子的有趣手法,在任何一個設計裡,都是不可或缺的。或者如果從陽光與陰影的角度來切入設計,那就更有意思了!因為地球不停的在動而因日射產生的陰影也不停的在變化,陰影襯托出了被太陽直射的部份,虛實的對比也自然的產生,即令一個貧乏的設計,只要有陽光與陰影交互作用,那建築物的表情也跟著豐富了!量體的組合、高低、胖瘦、退縮、突出、開口的韻律,重覆與強調,都會令陽光與陰影的對比更為強烈。任何一個實用的建築空間,絕對無法忘記陽光的存在,(當然不是指直接的日照,所以陰天時就更有意思了!空間的氣氛會因為陰晴而有快樂與憂傷的感覺,每個人對空間的感覺又會因為白天與黑夜而有不同,這其中若再交雜使用者的多寡,使用空間的習慣,社會性等等,那這篇文章就寫不完了!)我們可以讓陽光由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角度進入室內,(廊香教堂是個有趣的例子),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開口形狀來擠壓陽光,我們還可藉多重反射,使光線產生柔和的感覺,屋頂直瀉而下的日光可以塑造神聖的感覺(教堂)透過彩色玻璃、透過採光罩、透過玻璃磚的種種光線,在室內空間的氣氛上,扮演者操縱者的角色,而人們也將隨著不同的光線有著起伏的心情。
  基地環境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成為設計的切入點:比如基地中的一棵大樹,樹型優美,但卻長在基地中無法忽視的地方,砍除當然最快(對不花腦筋作設計的人而言),障礙如何轉化成設計中的特色,才能看出設計者的匠心,一塊巨石、一條小溪、一片草原、一段雲彩都是設計中大好文章的素材。設計者自由進出造型與機能之間,仗恃的也無非是「整體設計」這一口尚方寶劍罷了!

•由造型設計切入平面也不必太複雜

•這是一動由造型設計開始的建築物(一個建築師的家,已建成進住)
伍、結語:
有整體設計的功力,來作快速設計自然得心應手,因為快速設計講究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裡,把一個構想(idea)簡單卻又傳神的勾勒出來,使看圖的人心領神會,不必費唇舌說明。好的設計不在圖畫得多,不在設計說明書寫得多;它自已會說話,一個簡而有力的透視就能說明設計者想要表達的重點,走筆至此,相信讀者也都能同意我的觀點;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畫透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