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幾年台灣經濟成長迅速,國人生活水準提升甚多,經濟活動頻繁使用運輸量大增,擁有轎車者更多,現有停車場已不敷使用。特別在市區內因建地有限,為求最佳效益,興建高樓乃加深地下室做為地下停車場。凡大跨距建築之深開挖,採用背拉地錨(免支撐型鋼工法) ,最經濟最安全。但為避免影響鄰地將來施工改建,故均使用回收(移除)地錨施工。本文地錨回收(移除)─成功率之探討供業界參考並敬請指教。二、回收(移除)地錨種類 回收(移除)地錨是臨時性、假設工程。所謂臨時性、假設工程係地下室開挖施做地錨,俟地下室完成主體結構後,地錨任務已完成,即功成身退,也就是地錨已沒有用了。其種類有:(一)迴繞式 鋼絞線塗黃油後,套置PE管,固定段置承壓棒,將鋼絞線迴繞成U字型,施拉力時必須迴繞兩束鋼絞線,同時施拉力後,同時錨碇,俟工程任務完成回收(移除)時,即將單束鋼絞線夾片解除,用油壓機或吊車將另束鋼絞線拔除即可完成。此方式首先由外國引入國內,回收成功率很好。 (二)壓縮環式 鋼絞線塗黃油後,套置PE管,固定段置壓縮環,用油壓機壓縮固定,而壓縮固定通常大於設計荷重之1.2倍,小於降伏荷重,俟工程任務完成回收(移除)時,即將該鋼絞線硬拉超過壓縮固定荷重,即自然斷裂回收之。此方式由國人研發,成功率也不錯。 (三)切凹式 鋼絞線塗黃油,套置PE管,固定段上方鋼絞線切成凹型,即將鋼絞線斷面磨切變小些許。俟工程任務完成回收(移除),將鋼絞線施拉力時,切凹處即斷裂而回收之。此方式也是國人研發者,成功率也很好。 三、影響回收之因素 地錨回收(移除)率常受人為及天災地變因素影響,回收率在90%以上者可謂難能可貴。(一)人為因素 1.因為地錨回收時,固定段錨碇力要足夠(灌漿要充實),使鋼絞線回收時反力拉住承壓棒,鋼絞線才能順利回收(移除),否則連固定段承壓棒一起拉回,那麻煩就大了。也許承壓棒折返卡住較硬土層時,則回收更加困難,硬拉時有可能拔斷鋼絞線而使鋼絞線射出鬧出人命。 2.重車壓實(密)週邊地層,有些工地常因重車吊放鋼樑或承載鋼樑(上百噸),將地層壓實(密),尤其是回收地錨,固定段處上方被壓實,回收時即很困難。 (二)天災地變 台灣地震多,尤其大地震,某些地區地質受壓實,也有某些地區地質液化。前者地質受壓實處地錨回收將受影響,回收困難如硬拔時,萬一鋼絞線拔斷射出會鬧出人命;後者地質液化處,因固定段無反力拉住承壓棒,而回收困難(鋼絞線連同承壓棒一起回收)。 四、國內回收地錨工程案例 (一)鐵路局台北車站台北車站週邊採用連續壁背拉回收地錨,也是國內首次使用,據聞回收率達70%左右,因首次使用有如此成果確實不錯。 (二)懷恩隧道旁(辛亥路與木柵路口)發現之旅邊坡地錨工程(民國85年6月─86年3月),30T回收地錨,約200支(固定段8M,自由段6M),回收地錨回收率約40%左右。 (三)吳興街120巷台陽工程邊坡回收地錨,雖在78年4月15日豪雨,造成多次坍崩,雨後地質鬆軟,北部又發生三級地震,然150支回收地錨,回收率約90%左右,成績相當好。 (四)台北縣政府行政大樓興建工程地錨工程中回收地錨1327支,僅21支沒有回收,是目前回收率最佳者。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工程是鋼樑結構,地上33層,地下5層(2-20M),載運鋼樑重車及吊放車在週邊壓實(密),使地質密實度增加。且在921大地震發生後,該地錨工程才陸陸續續回收(移除),經這樣大的天災地變,地錨回收率卻高達98%,難怪承辦之榮工公司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頒發金牌獎。 五、結語與建言 地錨施打在地底下看不見,屬良心工程。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標準國家規範可遵循,在此提幾點建言供業界參考:(一)雖然尚未有國家標準規範可遵循,可依國際規範辦理(我國是WTO會員國):地錨拉力必須達到設計拉力Tw之1.5倍(永久性),1.2倍(臨時性),有效自由段長度必須長於或等於設計之自由段長。 (二)臨時性之回收(移除)地錨,如施打到鄰地,而有未回收者。日後若在上述地錨範圍內有地下工程欲施作時,業主應將此未回收地錨之實際狀況告知該工程設計及施工單位,供其設計及施工之參考,以為防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