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世界工業先進國家將民生建設之經驗自本土向外輸出,一方面考量已開發國家國內營造市場供需,另一方面營造商也藉本身累積多年經驗,將施工技術、工程品質向開發中國家提供,以擴大業務來維持生存競爭力。我國營造產業曾經數度經驗國家重大投資公共建設而呈現高峰,土木工程系在過去曾經是多年學子心目中的第一志願。然隨著我國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國內營造市場日趨飽和,再加上我國於2002年正式成為WTO之會員國,營造市場的國際化開放競爭,對原本在全球不景氣造成的激烈競爭的營造業產生殘酷衝擊。早期我國營造業龍頭榮民工程處,配合國家政策,於國際營造市場經營早有投入,雖已民營化,但接續以往基礎,仍為我國營造業巨人。正也因為民營化的結果,促使我國其它私有營造業主,反而無法共享資源及過去經驗。本文介紹內容的目的,期盼在目前經濟復甦日益明朗化之際,我國土木、建築專業從業人員應當放眼全球廣大市場,瞭解現行之世界潮流趨勢,掌握先機成功將本土專業技能轉進國際化,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二、營造業進軍國際之必然性 在評估進軍國際之前,首要回顧國內市場現況,從過去四十年來累積的數字看來,營造業總產值已自民國八十六年起,逐年呈現負成長。圖一所顯示的數字,是過去四十年來營造業總產值之變化,單從圖中訊息,並不能很客觀地觀察到營造業所處的嚴重性,因為全球整體大環境的影響,理所當然連帶各行各業市場的下滑。若是將營造業總產值除以全國生產毛額,再以相同圖表呈現,便可以排除景氣所造成的影響而突顯營造業相對於其他產業的生機,是不能令人想像的衰弱。由圖二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營造業的社會總量產值,已回到民國五十年代,當時百廢待舉的情境。更糟的是,不知道這統計數字之中,又隱藏多少是外國營造商及外資的業績。![]() 圖一 我國營造業總產值歷年記錄 ![]() 圖二 我國營造業產值/全國生產毛額百分比歷年演變 營造業進軍國際不是逃避,從轉型到擴展海外,營造業也有義務為國家留住優良人才之必要性。營造業利潤降低長久的惡性循環,終究使績優從業人員不得不向市場需求低頭,尋求事業第二春。每年電子、資訊股飆漲,利潤顯而易見,年輕學子趨之若鶩。營造業也是國力的象徵,無論是主政者或是專業從業人員,都必需正視當前問題之嚴重性。在我國表明加入WTO意願時,我國承諾簽署「政府採購協定」(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 GPA)將迫使國內營造業在無國家保護傘下,與國際營造業短兵相接;營造業不應存有駝鳥心態,一相情願地認為營造屬區域性產業,就算國際競爭的介入,也會有階段性,而不致於完全為外國營造商佔有。因循苟且地固守供過於求且外商兵馬壓境的市場坐以待斃,倒不如主動思考,主動出擊。 三、營造業進軍國際之先決條件 任何一個行業的國際發展,都必須考量配合國家政策的方向,當然國家政策未必成為首要因子,但不明確情況下,自然風險也相對的提高。進軍國際之前,首先要了解我國對營造業邁向國際化目前的方針及努力。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於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份,提出「提升工程產業國際競爭力方案」,已經就工程產業面臨加入世貿組織後,所面臨的衝擊,而協助業者重新調整競爭策略。研究報告針對發展方向、產業環境建制、營建技術能力及人力資源等四個層面,研擬四十項推動措施。此一跨部會整合的多元努力,將有助於我營造業進軍國際市場。然而營造業者,也當首先就本身財務健全著手,將國內業務穩定後,做投入國際營造市場之後盾。開始初期可配合我國駐外單位之協助,或借助華僑、台商現有據點為發展起始。有意國際化之營造商亦當密切查詢國家各府、院等相關鼓勵性質之補助事宜。大致來說,從了解市場開始,營造商也必需更進一步決定自身方向定位。坦白來說,傳統式勞力密集之營造型態,由於國內勞工工資偏高,已無國際市場利潤可言,倘若運用當地勞工,需了解當地勞工教育程度、工作態度及民族文化,公司內部的中、高級主管勢必需要加強語言、溝通訓練。若嘗試以施工技術或獨特工法進行施工,則需建立研發制度,並且申請當地智慧財產權作保障。營造業者必需揚棄「代工性質」的思維桎梏,將每一件工程專案,視為替顧客量身訂作的商品,巧妙運用「知識經濟」心態來經營發展。進入國際競爭無情的競技場前,營造業主需要決定未來目標走向,更要對自身存在產業價值有明確的定位。檢視自我於營造業是否具有獨到領先的長處,將有排除競爭、獨佔市場的潛力。並且預備經營的項目中,過去有無標竿型之經驗。「大型化」及「多角化」的市場開發策略並非理想公式。反而應以「專業化」(Specialization)及結合「策略聯盟」(Joint Venture)的方式較佳。 四、國際營造產業制度認識 瞭解環境和瞭解自我之後,下一步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便是國際營造業制度及現況之瞭解與分析。公共工程委員會之「提升工程產業國際競爭力方案」中雖建議國內業者,赴國外參加展覽或研討會,但效果不如與大專院校中具有國外學位,甚至工作經驗之專業人士,成立產學聯盟,或委託學界邀集國際營造業知名人仕,前來舉行交流性質之研討會。認識國際營造業制度的重要,無需贅述,僅藉本文揭露國際間現行之「資格預選辦法」,啟開認識國際營造業制度的正向原動力。「資格預審決選辦法」目前已廣泛在國際間為公私營企業推廣、採用,「世界銀行」及「亞洲開發銀行」為不斷倡導的其中典型國際代表性組織。「資格預審決選辦法」早於1972年由美國聯邦政府立法,要求州政府或地方機關工程採購中,凡聯邦政府撥款補助之專案計畫,不限金額,一律採用「資格預審決選辦法」招商。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三十個州政府之外,美國國防部、公共工程協會均正式將此法納入採購工程細則。甚至許多州政府及所屬次級機關均紛紛制定相關條文法規,和過程中每一環節所應包含之工作目標、表格等參考文獻。「資格預審決選辦法」招商的精神,在於土木建築設計專業企劃成型後,業主因瞭解專案的獨特性而依合法、客觀公正的原則,綜合考量顧問公司之專業素養及名聲、經營能力、資源運用、專業技能、品管控制及價格公道等各個條件下,非因單純設計費,遴選專業設計施工團隊,進行合約簽署。狹義的說,此法已揚棄單純以「價位」競標(Value Selection)。甚至部份區域及業主禁止所轄區域之工程設計案以「價格」因素選擇承包商。對於長久禁錮在「低價競標」夢魘中的營造業主,很難相信這樣的制度竟然存在。「資格預審決選辦法」排除「價格」因素,其演變是經驗累積多年的結晶,存在的原因很簡單,物美價廉是「勞務」及「財務」採購案顧及投資報酬率的最佳考量,正因為規格、型號、數量甚至預期操作表現均可以明列在公開招標公告中,加以規範、量化。惟獨工程採購上,對於專業設計的許多狀況卻無法俱細彌遺的條列出來,使用以「勞務」及「財務」採購案之邏輯來進行工程採購,就如同在選擇醫生就診或入院開刀時,單單考慮「價位」,而對於執業醫療人員之專業素養、醫學技術、經驗口碑甚至醫德的考量列作次要評估。其中荒謬,不言而明。 先進國家經驗低價競標所衍生的問題叢生,績優廠商為顧及合理利潤及成本,往往因屢次挫敗而裹足;不肖投標者存投機心態,將公開招標文告中,語焉不詳處逕自擅加解釋,俟低價入選後變相加價,招標公告語句認知落差所導致之工程糾紛,嚴重則導致工程延誤、承包商無利履約或包商倒閉。而「資格預審決選辦法」中將由設計團隊連同業主,共同訂出工程範圍,在兩方協議後具結所立之清楚責任權限,設計人員自然能因對商品所含內容有詳盡瞭解後,進行誤差較低之合理估價。節省設計費用僅於一時,但設計時考慮不週造成不良施工圖,將促使工程款以等比級數增加,花費在彌補物料及機具使用計算錯誤更是可觀。最大夢魘是對於結構物之使用年限或生命週期所產生的傷害將是難以估計。權衡以上種種原因,事實上,研究已証明出此法應用能造就的產品,較傳統考量「價位」的遴選方式反而更加具有經濟效益。 五、擴大傳統營造產服務內涵 我國營造業僅狹隘地將自身工作範圍,侷限於「施工階段」擔任組織、規劃、協調、控制、推動等事宜。然而,依據美國營建管理協會(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f America, CMAA)對營建管理的定義而言,「『營建管理』為控制營建工程之時程、成本及品質,自計劃開始迄至完成所做之專案管理。」目前營建管理的範圍從「規劃設計」階段、「採購發包」 階段到「工程施作」階段,有實務經驗之營造業主,仍存在無限廣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專案工程合約的「工程範圍」(Scope of Work)是在專業規劃設計之前,由業主或計劃持有人,精準地定義出專案的目的、需要(Purpose and Needs)以及預期達成的效率、功能(Functionality and Efficiency)後,而達到預期的設計指標、細部工作項目及權責分工。而這也是許多開發中國家所極為欠缺的經驗和知識。從「規劃設計」階段提供諮詢性服務,範圍適用於各項方案,從傳統設計發包營造(Design-Bid-Build)、統包(Turn-Key),甚至於「興建、營運、移轉」(B. O. T)等專案。而僱主不限公營企業或私人工程,將過去累積的專案管理經驗,化成「知識產業」來經營,將會是一條深具市場潛力之業務範圍。若將雇主委託之規劃掌控得宜,同時也擔負起聯繫團隊中各項工作,吻合相關法令、程序與政策方向。協助顧客集中掌握,確保工程規劃之順利,保持小組中良性溝通與協調,避免非必要之矛盾與衝突,成為專責之營建管理師擔任規劃經理,將不失一項我國營造業可提供之賣點。專業營建管理機構之服務方式,可考慮依業主需求,按程度之高低區分為:「全程性服務」、「階段性服務」、以及需求程度低的「諮詢性服務」等三個層級。 除管理經驗出口以外,將營造業過去累積之特殊工程承包經驗,加以「專業化」,配合強化的行銷策略,鎖定特定開發公司(Developer)打入特定市場。好比時下熱門的「綠建築」概念、尊重環境之「生態工法」,或配合我國電子產業及精密廠房之施工經驗,或是溫泉區開發、休閒設施之營造管理技術,甚至高鐵、捷運、隧道等高難度工法,環顧臨近之東南亞國家,相信必存在無限類似商機。 六、從營造人才養成來剖析策略 綜觀美國前十大工程學院中營建管理研究所學程之安排和演進,不難歸結發現國際間,人力市場供需之間的未來市場導向。世界經濟大國如美國,在人才培育的訓練中,也有些許調整。較明顯的例子如喬治亞理工學院,在近年決定停招「營建工程與管理」的碩士、博士班學生,其原因主要除了資深教授紛紛於近幾年退休外,便為因應營建工程與管理在近二十年來業界轉變的挑戰。喬治亞理工學院意識到在美國本土,甚至在國際間要培養具有競爭力之優秀經濟人才,校方必須提供學生除了專業知識及技能外,對於領導統御(Leadership)及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Skills)要更強化,未來課程的安排將以培育具有遠見(Vision)、有謀略(Strategic Planning)和重溝通(Communication)的專業經理人才為宗旨。配合的課程中將以注重整體品管(Total Quality)為中心,加上專業經理的各項技巧如:瞭解財務、法律知識,並對環境的因素考量更加敏銳。逐漸許多學校順應業界的改變在課程中也做了不少增補,在各校所列課程中,不難發現一些十年前所沒有的新課程,似乎也反映出研究領域的突破和業界方面的需要,就如工程自動化(Construction Automation)就是進一步在施工機具之外加上自動化(Robotic System)設備應用、網路應用(Web-based Application)、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及神經系統(Neural Networks)。除此以外,公共工程的管理(Public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國際化的工程經營(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和市場行銷(Marketing)也漸漸進入了課程的內容,從過去十年來經濟的走向不難理解,這些課程的存在有其不言而明的原因。 在諸多新闢的課程之中,也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課程,或許是一時的潮流,也許也透露其市場需求的潛在因素,如加州柏克萊大學提供的視覺模擬應用於工程管理(Visualization and Simulation for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便介紹在管理上所用之圖形將之電腦動化處理,就專業角度而言,無異也是市場行銷的專業手法之一,試想在國際化為巨觀的教育前景下,可預見這些科目的安排將使學生就業後,其國際工程的競爭力有著大幅提昇的效果。更有普渡、康乃爾及史丹佛大學的「協商」課程(Negotiation)著重工學院學生之人文素質及溝通技巧,可想而知,過去單單注重材料、方法的營造業,已在工業先進國家逐漸走向注重人員訓練以及技巧策略。因為經濟利益的產生,隨著工業的規模及人類的文明進步,已從有限的人力、物料中轉變,因此營建管理自然在學術上也當朝此方向發展。 在營建領域中,當然還有一個明顯的演變,就是未來工程的本質將會是許多跨領域知識的結合,好比光電、電子、機械、化工甚至航太科技,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也從過去單單著眼於土木建築業類的狹隘觀點中,更加廣納包容其他學科的背景,因此許多學校在學程中,除了將必修課程詳加規定之外,選修課程由學生配合指導教授,針對研究方向而決定,跨系選修更是蔚為時尚。過去研究生因入學條件多來自於土木本科系,對於其他學系涉獵有限,遑論兼具任何專業技能。因此許多學校對於研究所畢業修課條件中,修習工學院其他科系,大學四年級以上課程之學分加以認可。未來國際營造業的競爭,不可忽視加強電腦軟體的廣泛應用、施工技術的機具自動化、強化營建人才人文素質的培育以及工程科技的跨領域結合等。因此,我國營造業在進入市場以前,也當預備具有競爭力之人才,才有勝算。 七、結論 近來報載營建業股,在預期景氣回穩下,漲幅呈現僅次於玻陶及運輸類股。雖然我國營造業似乎快衝過了這一波不景氣的寒流,但是不可因循苟且,過去我國營造產業過份依賴國家政策,一味將國家主導之公共建設,視為營造產業成長之唯一條件,殊不知歐美等先進國家,資本主義徹底實施的結果,使政府權限及資源逐漸萎縮,營造產業無法單單依賴政府公共建設而生存,隨著我國幾項重大建設進入尾聲,如高鐵將數年內完工、台北通往宜蘭隧道的通車、第二高速公路已於過年前南北串聯、台北、高雄捷運通車,追隨大型建設而成長,無非是緣木求魚。不可否認,我國營造業真正存在平等競爭機會,也是1990年後的事,可算說十分青澀,經驗不足。但以逆向思考,由於創業歷史不久而沒有傳統包袱,加上沒有累積過多資深冗員壓力,不正也是及早轉型契機?未來營造業國際型態的競爭是在所難免,過去國內與國際營造井水不犯河水的慣例,已如昨日黃花。營造業主當積極作準備,主動思考將來發展方向,充實自我實力,朝接受新知和訊息、建立獨樹一幟專業領域、擴大業務之廣度或深度、建制發展所必要之人員結構、加強電腦軟體的應用、施工技術的機具自動化及工程科技的跨領域結合,如此才能於「適者生存」的殘酷競爭中安身立命。■ 參考文獻 1.行政院主計處網站統計資料,行政院,2003。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研究所營造安全研究統計資料,行政院,2003。 3.台灣省營造工程同業工會網站統計資料,2003。 4.提昇工程產業國際競爭力方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3。 5.“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Services – A Guide to the Selection and Negoti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 FIDIC,2002。 6.“Qualification Based Selection for the Procur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s,” The Associ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 Australia,2002。 7.“Qualification Based Selection of Design Professionals – A Guide for Project Owner,” Connecticut QBS Council, Hamden, CT,1994。 8.黃國立,「工程採購決標趨勢之初步研究」,營建管理季刊九十年,第49期,p.18∼22。 9.“Quality- and Cost-Based Selection – A Guide to the Procur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al Services,”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03。 10.“The Model Form for Retaining Consultants to Provide 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ing Services,” New Hampshire QBS Coalition, New Hampshire,2003。 11.劉福勳、江秉修,「營建管理顧問與監造單位之差異性分析-以高科技廠房新建工程為例」,營建管理季刊八十九年春,第42期。 12.廖國禎,營建管理(增訂版),科技圖書公司,台北,1998。 13.“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Project Scoping” Project Scoping Team Report, Missouri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January 2003。 14.劉慶尚,「由價值工程應用談設計管理」,營建管理季刊八十九年秋季號44期。 15.“Cost Estim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ACE International Recommended Practice No. 17R-1997。 16.王維志、賴宇亭,「營建管理廠商之任務與分工」,營建管理季刊八十九年夏季號4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