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輝煌/建築師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同濟大學建築暨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 □張國禎/建築師 中華綠建築暨景觀環境學會學術主委、同濟大學建築暨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候選人 |
一、環境的劣質化與觀念的偏執 工業革命發展與思想將人類的歷史文明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與此同時,它也逐漸地將人類導向與自然全面對抗和對立的冰雪時代。人類在與自然進行漫長歷史鬥爭的時候雖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然而對每一次的勝利,自然界都以同樣的力道報復了人類。到了二十世紀,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已日趨頻繁,環境與生態的危機也越來越強烈和深刻,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種銳減、海洋與淡水資源的污染、有毒化學品的轉移與危害等等。人類已經被自己逼進了一個必須作出抉擇的重要關頭:堅持資本主義思想,繼續追求財富的累積,保持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在世界各地增加貧困、饑餓、疾病和文盲,繼續使我們賴以維持生存的地球生態系統惡化,最後自我毀滅;或者與資本主義決裂,以生態平衡為優先考量,重新調整各項有關政策,探討地球資源的使用、人口及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比例,努力建設一個地球生態循環的美好未來。(一) 環境危機的根源 為什麼要將造成現今環境惡化結果的源頭歸咎於工業革命的發展?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緣起於紡織業生產方式的改良,其基礎來自於瓦特所設計劃時代的新型蒸氣機,由此,所有的產品脫離了手工藝時期。姑不論工業革命對整體社會結構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可確定的是,無論是生產力、財富或運輸、土地使用等已因其而改變。這些實質上的改變,慢慢的深化埋入人心,進而改變了當時人類的價值觀持續至今。當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人類發現所有的物品是可以無限生產,不受制於以往的手工藝,相對的對於物的尊重與珍惜,已經慢慢淡化,同時在資本可以以倍數累積的同時,加速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啟蒙,這是互相疊替的結果。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類跨越廣闊的海洋、征服無際的太空、克服惡劣的環境、改造生態的基因,愈來愈輕忽大自然的神祕魅力以及生生不息的力量,無可否認的,人性的思維與價值觀也隨之改變。以人性之根源論斷生態危機之實存,已經受到心理學家、神學家、哲學家、生態學家等的探討,再次證明危機的根源來自於人性的泯滅。 田立克(Paul Tillich(又譯蒂利希)1886-1965)是本世紀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對現代基督教神學的影響尤為深遠及廣泛。他從本體論的角度解釋墮落,認為墮落其實是指由本質 (essence) 轉化為存在 (existence) 的過程【註1】,剝削大自然的傾向是深藏於人性內的;若要全面地了解和有效地解決生態危機,要改變對大自然的態度,是要以審美的、默想的態度,多過於科學的、分析的或是科技的、控制性的態度。並不表示要斷然拒絕或全然否定科技,回到那未有科技文明,未有任何汙染的原初的自然;而是面對在科技化社會中人性的疏離 (estrangement),認識自我和自然環境之間,是彼此決定對方,而且這種自我與自然環境相互倚賴的關係是存有的最基本結構。 許多生態學家認為,正是笛卡爾—牛頓系統激發了人們把握宇宙的妄想和征服自然的欲望,成為現代生態與人類危機的根源。對於人與人和人與自然這兩種關係的關聯,萊斯 (William Leiss) 在《自然的控制》一書中指出:「征服自然的觀念誘發了虛妄的希望,在這種虛妄中隱藏著現代最致命的動力之一」。【註2】 英國曆史學家湯恩比 (Arnord Joseph Toynbee) 發揮了佛教的無情有性說。他指出:「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就是說,自然界的無生物和無機物也都有尊嚴性。大地、空氣、水、岩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於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註3】 (二) 人類中心論 (anthropocentrism) 的謬誤 人類中心論歷史久遠,它是人對自身、位置、意義、所處關係不斷的進行認識及評價態度,是通過人的覺悟而自我甦醒的過程,對外界關係的適應,是通過自身的認知及環境的適應來進行的,這是人類中心論的中心脈絡。自有成熟的文化符號體系以來,人類用了至少幾千年的時間來形成這個迄今尚未形成的整體。但人類中心論的擴張,自視為中心的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從來不認為是人類整體的行為。 人類中心論的思維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帶動的,與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現實社會主義都脫不了關係。如此人類才發生了有意識地大規模地掠奪、戰爭、汙染等對大自然的人為破壞。人類中心論已經從人文人性演變為「逐利制度」,當生態與「人類中心」發生利益的對立衝突時,「人類中心論」是最好的掩飾與藉口。很明顯,要糾正這種誤認,革除這種掩飾,變革人類的存在認知,促成人類主體的覺悟,才是消滅人類的狂妄自大的根本途徑。 透過現今多元的哲學思維及人類對於自身與環境關懷的深度思考,產生了「生態整體主義」(Ecological Holism)。生態整體主義超越了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尺度及人類個體的尊嚴、權利、自由和發展為核心思想,顛覆了長期以來被人類普遍認同的一些基本的價值觀,要求人類不能僅僅從人的角度來認識世界或只關注人類自身的利益,而是要自覺主動地考量生態整體的利益。 生態整體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把是否有利於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終極標準。【註4】生態整體觀古已有之,古希臘的「萬物是一」可謂生態整體主義的最早發端。 生態整體主義形成於20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奧波德 (Aldo Leopold) 和羅爾斯頓 (Holmes Rolston)。利奧波德提出了「和諧、穩定和美麗 (integrity, stability and beauty)」三原則。羅爾斯頓對生態整體主義進行了系統論證,並補充了「完整」和「動態平衡」兩個原則。深層生態學代表人物奈斯 (Arne Naess) 又補充了「生態的可持續性」原則。 其他像美國哲人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的「瓦爾登湖 (Walden)」、多納德.沃思特 (Donald Worster) 的《大自然經濟學──生態觀念史》 (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吉爾伯懷特牧師 (Gilbert White) 的「田園式生態學 (arcadian ecology)」,以及土地倫理之父李奧波 (Aldo Leopold) 的《砂地郡曆誌》(A Sand County Almanac)、史懷哲 (Albert Schweitzer) 的《敬畏生命之倫理學》、美國著名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前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 (Al Gore) 的《頻臨失衡的地球—生態與人類精神》(Earth in the Balnce)…這些不同時代的生態思想者,在西方文化和進步發展面前,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生態整體性和非生態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對於當代人類走向生態主義的全球運動帶領了推動的作用。 (三) 環境倫理的啟蒙 現代生態哲學家與倫理學家也認為人與人的不平等、人對人的欺壓同人與自然的不平等、搾取是互為因果的。美國生態哲學家羅爾斯頓 (Holmes Rolston) 在《環境倫理學》(Environmental Ethics: Values in and Duties to the Natural World) 從「價值倫理」的觀點切入,強調應提升人的自覺和自律,改善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實質做法。 他從傳統的價值論倫理學出發,提出了的「自然價值論」,即自然生態系統擁有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自然生態演化所獨有的創造性,使其能透過對環境的主動適應,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是物種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進化,也使得大自然本身的複雜性和創造性得到增加,生命朝著多樣化和精致化的方向進化。大自然不僅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價值,而且創造出了具有評價能力的人。因此,維護和促進具有內在價值的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是人類應負起的客觀義務。 在傳統意義上的倫理有幾個特性:一是傳統上的倫理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二是倫理規範也不是寫進法律之中的而只是存在於人們的常識和信念之中;三是傳統意義上的倫理僅僅協調人際關係,不涉及大地、空氣、野生動植物等對象;四是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雖然也主張他律但其核心是「自覺」、「自省」,是一種弱強制、軟控制,而不是「強制性」的。如果社會倫理完全依賴於人們的自願,那就不可能是穩定的。故羅爾斯頓所提出的「價值倫理」的基礎,在於個體利益(人類)必須服從整體利益(自然環境),且此倫理是被寫進法律中的,故為一種強制性的倫理。主張人類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是消極、片面的,主張人類在自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也是不對的。透過羅爾斯頓的論述,是讓全人類從對生態道德層面的憐憫,轉化為全人類積極性的責任與義務。 最後,我們引用土地倫理之父李奧波 (Aldo Leopold) 在廣被人傳誦《像山一樣的思考》中,曾說過的一段話:「…因為只有山活得夠久,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然界生命間的相互關係,也因而開始學習重新建立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態保育觀…」,人類是該承認其短視和人類中心的心態作祟得罪了大自然,也開始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所做的判斷或是決定才會是正確的…。 二、建築師價值與目標的盲從 土地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環境秩序中的組成分子之一,在無任何建築物興建之前,原有環境之水文、植栽、生物物種、陽光、土壤等依照大自然的秩序取得平衡。而建築物興建於土地上後,自然環境、土地與建築物成為一個共生的生命體,所有的自然環境因子與人為環境之存在相互依存而成為另一個整體。這一個新的整體,可稱為「第一階段人為環境的介入」。這一階段並不包含人類進入這個整體所造成的影響,只是單純的從建築物佔領土地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衝擊,而將人類放在這個整體之中後所形成另一個新的整體,稱為「第二階段人為環境的介入」。這兩階段對自然環境的介入,建築師都實質的參與,建築師無法再推託生態環境是生態保育專家的事,環境污染是居民自己造成的,建築師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規劃設計中對實質生態環境影響的程度,已經不是古典美學能夠解決的。(一) 建築基地與土地 建築基地是建築設計者最先面對的生態界面,如果建築基地對於建築師只是一塊能興建建築物之處,而不是以生態的角度來面對孕育生命的土地,再多高科技的節能環保建材或是節能設備應用在建築物之中,也對生態毫無助益。 對於基地生態設計的做法,最先的是分析基地原有的逕流及排水,保留基地或是創造基地的地形,使之自然排水與透水,在容易形成旱地地勢較高的區域,選擇耐旱的植栽樹種,而在容易形成沼澤地地勢較低的區域,選擇對於濕地適應較良好的樹種。整個基地應為順應地勢,一方面減少因為開發而產生的廢棄土或是改變原有之逕流,另一方面對於物種的多樣性,昆蟲鳥獸與植物共生相繼依存的現象,是自然有邏輯的安排物種在基地中,形成有機的小生態循環環境。 基地的排水,由面的方式來思考,面與面之間的交界,即是自然形成的排水溝渠,對於這種自然形成的溝渠,只要以大小石塊堆疊出過濾的孔隙。雨水由斜坡流入此溝渠所夾帶的雜物,就可以自然的方式透過石塊的孔隙來過濾,排入溝渠的水質又可在利用,即使不利用,也高於排放的水質標準。在地勢高程差異較大的基地,或是逕流速度較快容易產生土壤沖刷的土地,可以以調節池的方式,來降低基地驟雨期的洪峰,減少土壤侵蝕的現象。 同樣地,對於車輛行駛的道路兩側的排水溝,在溝渠的構造方式上,其兩側可以用預鑄版來構築並留設孔隙透水,底板保持為透水層,這樣的構法能降低水流的動能,是可以減少洪峰現象,在溝渠中的水,是以較長的時間慢慢排入溪流的。這樣自然生態的工法,可以省下大筆花在執行綠建築的預算上,這是觀念上的改變。 基地內的自然界廢棄物,像是落葉,應該是由此生由此滅,再回歸於大地。所以應有一處可以放置落葉的區域,或是只要不妨礙活動,任其散落,這不但可以抑制野草的快速滋長,也增加土壤養分。透過雨水,其體積會慢慢變小,經過一段時間分解後回歸於土壤之中。所以一塊基地除了建築物所佔的面積之外,在外部空間應規劃出一般活動的空間,其餘的應以生態的角度,提供這樣能夠使生態循環,物種繁衍的空間。這些細微對生態環境有所助益的設計方式,通常是建築專業者最容易做到卻常忽視的。 自然界沒有廢物。每一個健康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秋天的枯枝落葉是春天新生命生長的營養。公園中清除枯枝落葉實際上是切斷了自然界的一個閉合循環系統。在城市綠地的維護管理中,變廢物為營養,如返還枝葉、返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態設計應用。 (二) 效率的迷思 「自然」本身不是這麼有「效率」的 (efficient),「自然」是看「效果」的 (effective)。以春天到了櫻桃樹開花為例,它不是有效率的分析開多少花才能繁殖;但它是有效果的吸引昆蟲助其傳播花粉,成千上萬沒用的花瓣看上去都燦爛美麗,然後它們掉落到地上並再次化做泥土的養分,這樣的循環機制是自然生態的智慧。 「生態建築」或是「綠建築」的潮流,已經在國際的建築開始發酵,隨之而來的是一套又一套的評估指標系統,以定量的方式檢查建築師或專業設計者有無達到「生態的指標基準」。以台灣為例,其所推行的是「綠建築九大指標」,包含的有1.生物多樣性、2.綠化量、3.基地保水、4.日常節能、5.CO2減量、6.廢棄物減量、7.室內環境、8.水資源、9.污水垃圾改善九個指標。定量是科學的計算,最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這就如同西方醫學的原理一樣,一定要等到病症的徵狀出現,才能下猛藥醫治,迅速的藥到病除;相對的,東方醫學的觀點就不同,如《黃帝內經》所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怡愉為務,治未病」。東方著重的日常生活的調養,即使病症出現,也是以「生活作息的飲食調和」為主。定量式的生態評估指標系統,的確是最容易在最短時間,規範建築師在設計上朝向生態設計的方式,建築師也不需煩惱生態的本質究竟為何,這塊土地在生態上的定位該何去何從,但是符合生態指標的基準就代表的生態建築嗎?這是在科學為導向的模式下最容易發生的迷思。 我們以台灣「綠建築九大指標」的基地保水為例,其指標的計算方式為: ![]() 且一般建築基地之 ![]() ![]() λ :基地保水指標 Q’ :開發後基地保水量(各類保水設計之保水量總和m3) Q0 :原土地保水量(m3) A 0 :基地總面積(m2) K :基地土壤滲透係數(m/s),參照統一土壤分類,簡單分為礫石(10-4)、砂土(10-5)、粉土(10-7)、黏土(10-9)及高塑性黏土(10-11)五種 T :最大降雨延時(s)-44hr(158400s) R :最小空地比,無單位 Λc :基地保水指標,無單位 Q i :各類保水設計之保水量 (m3),其中包含1.綠地 (Q1)、2.透水鋪面 (Q2),3.人工地盤貯留 (Q3)、4.地面貯留滲透 (Q4)、5.地下礫石滲透貯留 (Q5)、6.滲透排水管 (Q6)、7.滲透陰井 (Q7)、8.滲透側溝 (Q8)、9.其他 (Q9) 為維持原有建築基地涵養水分及儲留滲透雨水的能力,其立意精神是基地開發應盡量降低建蔽率並設計透水性鋪面或以其他滲透儲留雨水的設施,其出發點是良好的。當符合原基地32%以上的保水率,在此規範的定義即為「綠建築」,但結果真的如此嗎?我們試著以一個例子說明其中的謬誤: 若一塊建築基地,其面積為100 m2,建蔽率為60%,地質為粉土層 (10-7),在法定空地的設計上全部以透水性鋪面(透水基材+砂+級配,構造厚度為20cm),不種植任何植栽為之。根據上述公式: 式一 :λc =0.8×(1-0.6)=0.32(32%) 式二 :原土地保水量Q 0=A 0×k×t =100×10-7×158400 =1.584 ( m3) 式三 :開發後基地保水量,使用透水性鋪面 (Q2) Q’ = Q 2 = A 2×k×t + 0.15×h×A 2 式四 :λ= 1.8336 / 1.584 = 1.16 =116%>32% (o.k) 當同樣條件的基地,只是地質為礫石層 (10-7) 又如何,根據上述公式: 式一 :λc=0.8×(1-0.6)=0.32(32%) 式二 :原土地保水量Q0= A0×k×t =100×10-5×158400 =158.4( m3) 式三 :開發後基地保水量,使用透水性鋪面(Q2) Q’ = Q2 = A2×k×t + 0.15×h×A2 式四 :λ= 64.56 / 158.4 = 0.4076=40.76%>32% (o.k) 基地保水的目的在於增加或是維持土壤之保水能力,目的有三個:一是維持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養分及大地有機的循環,二是避免逕流過大,造成土壤流失,使土壤失去滋養植物的能力,三是利用土壤中水分的潛熱 (Latent heat) 來調節區域氣候,降低溫室效應的發生。我們都知道,礫石層地質基地原本基地保水的特性本來就較好,粉土地質基地其原本基地保水的特性本來就差,再加上水又不是不會流動滲透,真的會如同這些美好的儲留池,乖乖地靜在那裡,聰明的科學家們是該覺醒了。要如何增加基地的保水率,應以植栽的方式來增加水土保持的措施或以廢棄土作為基地地形的調整,產生水窪濕地等做法。故植栽是最自然的方式來增加基地的保水,至於在該地區該土壤地質應選用何種植栽,在外部空間中的何處配置對原基地的保水有最佳的效果,這就需要與植物與生態方面的專家共同協商,不是建築師憑著美感而決定的。 (三) 泛生態化建築 現今國際間部分生態建築的評估系統,像是台灣在推行的綠建築,多以計量的評估方式,計量的評估方式並不是不好,只是在整體生態觀念的素質未提升至一定水準時,計量只算是對慢性病症的一帖「特效藥」。無生態觀念的建築專業者,以人造材料或高科技材料的節能設備來換取評分,達成所謂的綠建築標章。這樣所謂的生態建築或綠建築以不生態的方式出發,只消極的解決個體的問題,對於環境並無充實的探究,且在營建成本還比一般不是標榜著綠建築的建築物還來的高。這樣的建築物,雖然在計量的評估上以昂貴的設備或材料換取的部分有限的能源節約或是資源的利用,但仔細的審視卻可以發現,這些通過所謂綠建築審查領得標章或是證書的建築物,卻連最簡單的基地排水,還是使用混凝土的排水溝及陰井,現況的坡地地形或是植被過程的忽視,仍是以建築物為主體,其他生態環境為次體來設計,並無彰顯尊重基地環境的做法。整個基地在建築開發後,透水率降低,逕流量增加,都市每塊基地排出的雨水,除了讓我們的舒適需要更大的下水道,在下水道的終端需要更大的攔砂池也造成每個幹管出口排入河口或是海口的洪峰量。每一次驟雨來時,抽水機跳機就是這個原因。 建築專業者應擺脫資本主義的束縛及開發商的奴隸,拿出在剛學習建築時對美的純真與執著,認真的看待生態環境的每一個組成份子,不要只是用盡法規規定下任何可利用容積,設計醜陋的空間格子,把人視為活動性貨物,把生態環境視為障礙,例如大樓將主柱內包,贏得多出幾坪牟利,垃圾分類儲放清運的空間闕如,欠缺可資晾曬日常衣物設備,外部空間卻只是沒有蟲鳴鳥叫了無生意的死寂。這些建築的形態與結構,只是充分反映當今地球過度負荷、人口壓力、唯用、唯利、眼前思考的現象及價值觀。 三、建築師的觀察與反省、實驗、示範 自從有人類便開始了對於人造環境不懈的追求,在人類文明化歷史中建築本身對於文明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反映或影響,既使各國或是文明古國之間對於建築史的分類和描述有著不小的差異,綜觀現存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的建築史,主要研究內容著重的是建築風格的演變。建築師終其一生追求的形式美學,在本世紀後將有所轉變。在本世紀之前,自然生態尚未遭受空間嚴重的破壞,建築師可以純粹的從美學上出發,思考建築空間構成的秩序及比例,而在近入本世紀後,同為地球生態一份子的建築師,面對建築的態度,已經從安排人類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尋找人文美學與建築形式脈絡的角度,慢慢加入生態環境共榮的宏觀思想,隨著建築師集體意識的匯集,在本世紀「生態建築」的架構也隨之茁壯。「生態建築」並不是新的形式操作的潮流,雖然正確的生態建築的確會反映於形式皮層。如果建築師只是臨摹其建築形式,一味的把生態環境問題以科技、建築材料僅停滯於建材本身的低耗能、少污染、節約能源、再利用等等局部環保的改善,難免緣木求魚,只是「泛生態化」的一種口語罷了。「生態建築」應是儘可能利用當地環境因子特色,使之符合人類棲居,且降低不利身心的任何環境因素作用。雖然任何的人造環境行為發生時,就可以說是破壞自然環境的開始,但若從生態和諧與平衡的角度優先思考,儘可能不破壞當地環境因子循環,確保生態體系運作健全的人為設計,不啻是建築師自我反省,邁向尊重生態的新建築里程碑。 現今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不再是漫長大自然演化的力量,而是人類自我意識對生態不重視所造成瞬間破壞。從前述資本主義的中心思想深入探討,可以發現這一切的破壞其根源來自於人性的自私,建築師也擔負著這份責任,要改變這種持續下去破壞的力量,惟有從人性本質的調養開始,無論是建築師在設計上,由發自內心對自然環境的謙卑,或是委託人對生活的認知及生態的素養。 人類當前面臨的生態集體意識薄弱,其危機源於內心,惟有先從心靈改造,才可能發至內心的對環境付出關懷,建築師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也應當對於既有的生態環境,由「利他」的角度出發,進而達成所謂「自我實現」的境界。 (一) 反璞歸真的生活 1. 清貧思想 清貧並不是一般的貧窮,而是由自己思想與意志所積極創造出來簡單樸實的生活形態;當「無」變成了常態之後,人才會對「有」感到滿足,為此懷著感恩之情。在現今物質充斥的現實社會裡,我們實在不容易體會得到「有」的可貴,因而都不知珍惜既有的物品,反而不斷浪費、拋棄,心靈因而越來越空虛。在此情境之下,唯一的出路是定出另一種精神自主、不受物役的人生。 2. 同體共生 天下萬物不只是息息相關且生命與共,還是由同一個造化的材料所塑造而成的,印度哲人泰戈爾曾說過:「萬物為一體,生命觀的呈現不單是哲學思辯,也要在行動中實踐,求之和諧。大地萬物、陽光、空氣、水、人類,這些就像一個個的音符,是整首生命的交響曲不可或缺的,也是達到自我完美理想所必需的成份。」自然界生命物種、生態構成的各種元素到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都是必須而相輔相成的,這才構成緣起的世間。能體會「緣起」的道理,人生若能提升到這一個層次,不愁為物慾和其他世間俗慮所羈絆了。 3. 歡喜感恩 倘若我們凡有甚麼好東西,都能樂於毫無保留地分享的話,心靈會更充實。這種「願意分享」心境若在人類的行為中能放大到萬物,對於自然環境或是其他物種,才能發自內心的心存尊重。施予既令我們懂得為自己的「有」而產生感激之情,又令自己與周圍的人長期活在感恩的心情之中。 (二) 共同創作 生態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建築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其理念是將建築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通過對建築配置及空間中的設計,使物質、能源在建築系統中有序地循環運轉,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汙染、健康舒適的、與自然環境相融共生的和諧建築環境。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建築應該是從開發、設計、營建、使用到廢棄整個過程都盡量做到無害化。但以目前來說,建築師對環境概念、地球資源、生態系統相互依存關係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應以其人文美學素養為基礎,整合生態環保專家、材料專家、大地專家、設備專家或是其他關於環境研究之專家學者,共同塑造和諧的人為環境,並感化傳達生態理念予以使用者。 1. 基地與環境的專家 之前,建築師在進行基地配置時,多以實質環境為優先考量,著重使用者的動線及使用行為,自然環境因素只考慮日射角與建築方位的關係,配置剩餘的法定空地就交給景觀設計師配配花草植栽,對於原有的環境生態,根本不是考量的重點。但若從生態學的觀點,以較宏觀上的角度出發,現代城市建築應該適應自然規律、結合自然,設計上也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盡量保護原生態系統。 當有生態環保或是大地等背景之專家加入建築師的團隊中,或許建築師能更注意基地內的土方或是表土土壤如何利用、排水逕流會不會造成表土流失、瞬間驟雨量所產生之逕流量會不會引發基地內的積水、在這些地質狀況下,除了傳統的連續壁與筏基之外,是否有分散架高樓地板的設計可能、雨水資源是否能成為這個基地的資源,甚至對於未來使用者,當其面對景觀設計師所設計的外部空間時,不再只是傳統毫無生氣、單一樹種的「枯景觀」,而是高低起伏、生態複層且充滿生意盎然的小區動植物生態園區。 2. 構造、材料與機電的專家 生態建築設計是一個技術集成的設計,許多技術問題,比如能源優化問題、汙水處理問題、太陽能的採用問題等,並不都是建築師專業範圍內能處理的,需要和專業的工程師共同合作。從合理的規劃選址,提高建築的保溫隔熱性能,降低能耗;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盡量爭取自然採光等方面,運用基本的生態技術策略,使人、建築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系統,增加在建築生命周期內實現資源的集約並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實現建築的生態化。 當這些有生態節能背景之專家加入建築師的團隊中,建築師在配置或是造型的考量,或許不會再以建築式樣為優先,而能開始瞭解每一個開口虛實,不只與立面的形式或是人的使用有關,而能思考整體建築在各種季節的使用運轉所需要消耗地球資源的程度;在配置上也能依照基地環境的風向、日照更有機的構成,以自然的手法增加室內通風採光,取代古典美學的對稱構成。 3. 區域環境的居民 工業發展使得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無情的破壞,人口往城市集中的速度遠高過於都市建設的腳步,不當的開發使得自然景觀遭到無情的破壞,生活環境品質惡化,住民缺乏共同體的觀念,這些是都市化負面的現象。以往建築師在一塊狹小的基地上,只能以建築設計的方式,滿足業主的空間需求,對於基地環境的貢獻無法使上助力;由於法規的修正及土地的合併開發或是都市更新的趨勢,使的建築師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掌握以公頃為單位的土地,若還是以先前小宗土地的設計模式,建築師充其量也不過是畫出空間格子,將使用著填入格子之中。幸好在面臨新世界,懷有生態建築觀的建築是意識到「建築不再是行為的容器」,而是「人與自然界和諧共存,天地萬物合成為一的融合」。 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開發階段的規劃設計上已經開始重視結合區域民間自發性力量,重新省思空間、自然生態、區域環境、行為活動整合等課題。從前離開了依賴土地耕作的人們,在彼此陌生的大都市中生活,人際之間冷漠、自私而投機,對地方事務缺乏參與熱誠,在新移入的地方並未建立「共同體意識」,也缺乏土地認同。建築師扮演起一個區域生態的「觸媒」,結合專業的生態環境的專業者,傳遞著「生態美學」的理念與思想,喚起區域居民共同的生態意識。社區的建築所要完成的不只是一個實質的空間而已,而是要創造出一個以生態和諧為主體,能夠容納居住者感情和認同感的地方。對專業空間工作者的最大挑戰,將會是如何處理這真實社會中的變動性與複雜性,而非再是靜態地藍圖式規劃。 以台灣為例,也以「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作為民眾參與社區發展之初探。強調民眾的參與、地方展演活動的多樣性,地方元素的結合、建築的格局保留、設施的有機組合、親切空間尺度的考慮、區位的串連與周邊生態環境的整體考量,「生態設計」將不再是一種「靜態的建築形式」,而是由日常生活著手,居民能「長期參與社區營運管理」等理念,使生態更容易進入民眾領域,發揮凝聚居民生活意識與共同體意識的效能。 建築師必須徹底反省以往的設計思維,重新認識自然生態環境。中國儒教主張「天人合一」,共生共榮,以和諧統一代替對立。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對抗性的,而是協合共存的,中國古聖賢智慧明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建築師在一塊基地安排人類的活動,如何與既有的自然環境平衡,必須按照「中和」的原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保持自然的生機與和諧的生態平衡。 四、生態的建築哲學建構 人類的創作範疇,包含繪畫、舞蹈、音樂、雕刻、建築、戲劇、電影、文化等八大藝術,再衍生出陶藝、油畫、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家具等等藝術的表現方式,人文風格是屬於人類獨有的創作,包含藝術的意涵,其所感應到的品味,在於人類創作所呈現人性的特質。而造物者也在大自然中以其特有的生態美學方式呈現,凌亂無序中顯出生機,所有的建築物應該擁有這樣的邏輯與平衡,才能彰顯其美的一面。以人為主的建築當然先呈現出人文風格的創作特質為優先,表達出人類感性與理性的特質,像是美術館、博物館;而非以人為主的像是住宅,就應該以生態美學出發、以生態平衡的角度來思考,滿足大自然生態與人類共生和諧為優先。以人文美學及生態美學來區分。這當然還牽涉到工法、實質的材料表達等等。藉由成熟的建築師作品,其空間組構、構造工法及材料的使用抽離分析,能窺探出其人為的素養、文化背景甚至其生態哲學觀,瞭解其人文美學或是生態美學的比例或是價值。所以,在討論生態與建築的關連性時,忽略了人性本質的層面,其呈現的將只是「形式皮層」,不具任何意義。 (一) 人性深層未被開化的層面-人本心理學的探究 人性的潛意識是被環境制約而呈現出人性的本質,焦慮、偏見、恐懼、貪婪、自私、自大的。而人本心理學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有些人會犧牲生命,成就大我,付出的行為與一般的動物行為的層次並不同。人本心理學並不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世界的中心的理論,而是人性的根本,與獸性有所區別。一般未開化的人性,約有80∼90%的人類,其心智是在人性的幼稚期或人格的幼稚期,與動物的層次接近。只有少數的人,藉由體會、心靈的提昇,才能擁有關懷、付出、謙卑、奉獻、率真的美好人性本質,區分與動物不同的部分。很多人知道什麼是好的,但卻不去做或付之實踐,這就是人性的弱點。一個年紀大的長者,也可能還在人性的幼稚期,一個年紀輕的少年,也有可能已經到了人性的成熟期。這是個人的領悟、智慧有沒有被開化的差異,與年紀、財富、教育程度等等無關。 人類的世界的重生,需倚仗人本心理學為根本思想。京都議定書就是人類以自我約束的方式,為了其他物種及地球生態的永續平衡而訂立的。以犧牲自我的利益來成就他人的行為;由尊重謙讓達到萬物的平衡。由此點點滴滴可以看見人類異於一般動物之處。這就是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所提出的「需求階層理論」中,人性潛在的自我實現所呈現出善的一面。 在馬斯洛的「需求階層理論」中,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一般心智未提昇的人類需藉由每一階層的滿足,才能跨越到下一個階層。「自我實現」的層次是真、善、美,身心靈全人類生活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者與一般人不同,他不會把生命的種種奧秘視為理所當然。而且他們也能夠從自己已擁有的、過去的成就中吸取靈感。他們不會不眠不休地尋求更新奇事物和刺激,由率真、自發性、自由表露出自己的感受,坦然接受人生必然的經歷和萬物和諧相處。建築專業者唯有透過「自我實現」的提升,才能真正顯露出人文與生態和諧的涵養。 (二) 師法自然的宇宙觀 中國的儒家把人類社會放在整個大自然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和諧一體,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並不是「天人不分」,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三者放在一個大系統中作整體的思維,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 遵循自然規律辦事,節約自然資源是儒教生態倫理思想的主流,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據歷史記載《逸周書.大聚解》,大禹即具有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另外一例,在《逸周書.文解傳》記載,周文王在臨終前囑咐武王要加強山林川澤的維護:「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升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註5】這都說明了古代哲人對自然生態的宇宙觀。 中國的道教,更深層的描繪人類與自然的倫理關係,天地萬物與人同源、同構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質,是道教生態的自然哲學基礎。「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態學的基本理論要素【註6】。道教在道德認知上提出「慈心於物」,道德情懷上倡導「仙道貴生」的,並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準則,構成了以普遍完整生命為中心的道教生態倫理。從這三個層面出發,不僅填補了現今建築專業者在生態哲學觀認知的不足,藉由古代哲人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引導建築專業者在形式發展與生態環境趨向和諧的新方向。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韻律」,正是教導全世界人類與建築專業者,以「體會」的方式來瞭解生態美的一面。引用西方偉大建築師高第的話語:「我的靈感完全來自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上帝是那最偉大的藝術家」。 (三) 生態美學的開啟 生態建築美學是依照生態哲學思想,遵循生態學原理,探索建築與環境美的本質規律,分析建築相關要素之間的審美關係,研究建築審美經驗的美學理論。其中應包括「美的哲學」、「藝術社會學」以及「審美心理學」三個層面的研究內容【註7】。 1. 美的哲學 在建築「美的哲學」層面,生態的建築美學以生態哲學觀念出發,重新分析建築美起源、構成和發展規律。例如,東方與西方皆追尋著「和諧」之美,但西方古典形式美學以「美來自秩序的和諧統一」的觀念出發。這種和諧是以「數理幾何」呈現形式方面的和諧;而中國傳統建築美學也以「和諧」為美,但這種和諧多側重於「社會和倫理」關係方面的和諧,如東方傳統園林美學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的順從與依賴,並表現出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美的特點;建築專業者在面對自然生態與人文美學權重平衡之思維,在設計過程中權衡真、善、美三要素的相互關係,需重新建立其價值觀。 2. 藝術社會學的哲學 在「藝術社會學」層面,生態建築美學遵循生態學原理,研究建築藝術與審美生態環境,包括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經濟、技術等社會實質環境的相互關係,例如,西方的建築專業者以科技的方式,在形式上表達生態融入設計的理念,而受現代建築精神啟蒙較晚的東方建築專業者,面對不同環境氣候及社會人文的條件下,是否能更深層的建立本土環境的生態建築觀,呈現於建築設計中。兼具生態與審美觀的建築專業者,應能在不同地域生態環境或不同文化與經濟條件下,展現不同的建築表現形式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容。 3. 審美心理學 在「審美心理學」層面,生態建築美學依照生態與環境心理學法則,研究各種環境、空間形式和建築類型中人的審美感受;探索人在欣賞建築藝術及其環境的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像、審美情感等的發生、發展和反饋過程。著重建築業者在安排人與生態自然的互動行為,並不單只視覺形式的美。 建築師的角色,已經不只是人類的建築師,而是塑造一個和諧的生存的環境,是生態萬物與自然環境的建築師。如果我們留出植物昆蟲可以生長的空間,如果每一個建築師在設計每一塊基地都有這樣的觀念,透過每一次少數極小的力量,慢慢地我們將可編織出一個美好的環境。留下機會與條件,利用空氣、土壤、陽光大自然的復生能力,穩定平衡才是世界的真理。從人本的觀念出發,是由利他開始,利整個世界、整個大自然,這個心態若能建構,才能改善現今我們的生態環境,以往的建築設計理論加上了這樣的思維,也才能調整建築師專業者從駕馭環境改造環境的角度,轉化為尊重環境,對環境謙卑,使建築走向一個容器,包容著宇宙萬物共生的理想世界。 【註1】資料來源:賴品超<田立克論人與自然:一個漢語處境的觀點>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http://www.godoor.net/text/shenxue/ddsx02.htm 【註2】資料來源:王諾<儒家生態思想與西方生態整體主義>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ccs/duihua15-1-2.htm 【註3】資料來源:魏德東,1999<佛教的生態觀>中國社會科學:http://www.guoxue.com/www/xsxx/txt.asp?id=714 【註4】資料來源:王諾<儒家生態思想與西方生態整體主義,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ccs/duihua15-1-2.htm 【註5】資料來源:湯恩佳<儒教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環境保護>香港人文哲學會: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註6】資料來源:樂愛國,2005<道教生態學>香港人文哲學會:http://www.ssdph.com.cn/bookinfo.php?id=1403 【註7】資料來源:曾堅,2005<生態建築美學的理論框架與美學原則>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