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至寬/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副教授 □林任峰/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研究生 |
一、前言 重大公共工程建設常建築於不穩定的地盤,在無法選擇工址的情形,為求地盤基礎穩固,常以滲透灌漿方式降低地盤的滲透性。由於地盤狀況複雜,經常導致灌漿成效難以掌控,且滲透灌漿之相關設計,如漿材種類、 灌漿孔間距、灌漿壓力及灌漿流量等參數仍須依賴施工人員之經驗,欠缺實際原理作為依據。因此,本研究藉由室內灌漿模型設備,以進行滲透灌漿試驗,期望試驗之成果可提供將來在灌漿工程之規劃、設計及施工等各階段作業之參考,藉以提昇灌漿品質與降低因灌漿不當所產生的災害。二、文獻回顧 (一) 灌漿工法說明灌漿工法早期是一種處理土壤崩塌及滲水之工法,到目前為止,灌漿工法普遍使用於隧道、捷運、高鐵及水庫等工程,用來處理地盤的裂隙、節理及破碎帶以及穩固地盤開挖面或是降低土壤液化指數等情形。 一般而言,灌漿型式依漿液性質及灌入土壤方式不同,大致可區分為滲透灌漿(permeation grouting)、劈裂(脈狀)灌漿(fracturing grouting)、擠壓灌漿(compaction grouting)及噴射灌漿(jet grouting)等四種,如圖一所示。 ![]() ![]() 灌漿液在土層中的滲透範圍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漿材種類、漿液黏滯度、漿液膠凝時間、土層的種類、土層的滲透係數、土壤孔隙率、灌漿壓力、灌漿速度及灌漿孔直徑等。1938年由Maag所推導的灌漿原理關係式(島田俊介,1972~1974),主要基於下列的假設條件所推導,其滲透灌漿理論之示意圖,如圖二所示。
三、試驗內容 (一) 試驗內容本研究採用Rheocem○R800之超細水泥進行研究,在進行任何試驗前,先將水泥以110℃的溫度烘乾24小時後,再測定超細水泥之比重。此外,將超細水泥分成三種不同的水灰比(0.8、1.2及3),各別添加三種不同濃度的Rheocem○R2000PF分散劑(1%、2%及3%),進一步測定漿液的初、終凝時間、泌水量及流變參數(黏滯度與降伏應力)。並且以不良級配砂(SP),製作相對密度為25%的疏鬆試體(直徑3.78cm,高度36.8cm),針對水灰比為0.8、1.2及3,分散劑為2%的超細水泥漿液,利用所建製之可灌度試驗儀器,評估漿液的滲透能力(penetrability)。最後,再藉由地盤灌漿模型試驗設備,以濕式霣降方式製作一直徑93cm及高度142cm的砂土試體,經施加3.587kg/cm2之反水壓飽和試體後再施加覆土壓力,先進行灌水試驗,再使用水灰比為3,分散劑為2%的超細水泥漿液進行灌漿試驗,並且配合監測資料與試體開挖的結果,探討灌漿壓力與灌漿流量之關係、漿液滲透的範圍及灌注型式。
![]() ![]() ![]() 試驗之主要設備包括:(1)維克儀,如圖四所示。(2)1,000ml量筒,如圖五所示。(3)Brookfield RVDV-Ⅱ+黏滯度儀與RV系列轉子,如圖六所示。(4)漿液可灌度儀器:可灌度試驗是參考歐洲規範(European standard)NF P18-891所使用之試驗設備,修改設計後,建立新的室內漿液可灌度設備,如圖七所示,本系統之優點除了可改變試驗參數,如土壤種類、土樣孔隙、漿材種類、漿液配比及灌漿壓力,進行漿液可灌度評估外,本系統可以藉由資料擷取器,即時記錄灌注壓力與灌注流量隨時間的變化,其試驗數據可作為瞭解漿液滲透機制的依據。(5)地盤灌漿模型設備:包括:(a)漿液灌注系統,如圖八所示。(b)流量系統,如圖九所示。(c)監測系統:包括電子式水壓計、電子式差壓計、資料擷取器、電源供應器及電腦,如圖十所示。 (四) 試驗方法與步驟 製作超細水泥漿液是依據設計水灰比(0.8、1.2及3)量秤經烘乾之超細水泥、分散劑(1%、2%及3%)及拌合水(蒸餾水)後,以高轉速攪拌機(1,500rpm以上)拌合4分鐘而成;於漿液拌合完成後,即進行下列試驗: 1. 漿液基本性質試驗 漿液基本性質試驗包括:凝結時間試驗與泌水試驗,說明如下: (1) 凝結時間試驗(ASTM C191-99):將拌合好的水泥漿液於2分鐘內置入圓錐環,並刮平表面,將碼錶歸零,於鬆開固定螺栓的同時,啟動碼錶,觀察維克針於30秒時之貫入深度。依據ASTM對初凝時間與終凝時間之定義,分別為:將每個試樣依等間距時間,進行數次貫入度測試,並且記錄整個貫入試驗結果,繪製於貫入深度對時間的曲線上,再利用內插法求出維克針貫入深度為25mm與無明顯貫入深度時,所對應之時間,即分別為初凝與終凝時間。 (2) 泌水試驗(ASTM C940-98a):將漿液倒入1,000ml量筒至刻度800ml處,靜置於平坦與不受震動之桌面,並於間隔時間內記錄漿液頂部之泌水量,參考圖五,經由式(2)與式(3)可計算不同時間的泌水百分比與最終泌水百分比。 ![]() ![]()
準備500ml超細水泥漿液,配合Brookfield RVDV-Ⅱ+黏滯度儀與RV系列轉子,於四個轉速(1、10、50及100rpm)下量測漿液剪應力值,繪製出剪應力與剪應變速率之關係圖,以求得漿液之黏滯度(plastic viscosity)與降伏應力(yield stress)。 3. 漿液可灌度試驗 各種灌漿工程中,由於所改良土壤試體皆為天然形成,其組成之成分及工程性質複雜,並且灌注處皆位於地表下,無法以肉眼研判灌注型式與成效,常導致選擇漿材種類以及設計漿液配比時無所依據。在國外,已針對漿液之灌注程度訂出明確試驗規範;然而,國內至今尚無相關試驗依據,故改良歐洲規範自行建立一套室內漿液可灌度設備,以快速篩選已知地盤所需漿材種類、漿液配比與灌漿壓力。 漿液可灌度試驗流程,如圖十一所示,漿液可灌度試驗包括三大階段,包括灌水階段、灌漿階段及試體改良後工程性質評估階段。以不良級配砂土作為試驗土樣,並且經由其物理性質之試驗數據,計算試驗砂土試體於疏鬆(Dr=25%)狀態下所需砂土量,透過漏斗以乾式霣降方式將砂土傾倒入圓柱狀壓克力管內(直徑3.78公分,高度36.8公分),製作一圓柱狀砂土試體;首先在不擾動試體狀況下,採由下而上之注水方式使試體初步飽和後,再以4kg/cm2的反水壓力飽和土樣。其次,調升灌注壓力,在不擾動試體情況下進行灌水試驗,量測試體的累積流量與時間,再計算試體的滲透係數。最後,以分散劑2%之水泥重劑量,製作水灰比為0.8、1.2及3的超細水泥漿液,配合三種灌注壓力(0.5、1及2kg/cm2),進行漿液可灌度試驗,評估其滲透能力。將改良後試體分成五段(直徑與高度比為1:2),放置於溫度23±1.7℃之水槽中養護7天後,進行試體的三軸透水試驗與無圍壓縮試驗,以求得改良後試體之滲透係數與無圍壓縮強度。 ![]() 可灌度試驗決定漿液可以滲透灌漿後,必須再進行地盤灌漿模型試驗,建立灌漿壓力及灌注速率的極限值,避免劈裂灌漿的發生。試驗流程如圖十二所示,係透過濕式霣降法配合5cm落距製作砂土試體(直徑93cm,高度142cm),以3.587kg/cm2之反水壓力飽和試體後,並且模擬地下有效應力為0.13kg/cm2的狀態下,先進行灌水試驗以瞭解試體滲透性,再以水灰比為3,分散劑為2%之超細水泥漿液進行灌漿作業。灌漿完成後,待試體水中養護3天後進行試體挖除,確認改良範圍,同時瞭解其灌漿型式並進行取樣。 四、試驗結果 (一) 漿液基本性質試驗1. 比重試驗:水泥比重是作為水泥漿液配比設計之參考,以計算水泥所需要的重量,針對烘乾的超細水泥進行試驗,超細水泥比重約3.025。 2. 凝結時間試驗:水泥漿液的初、終凝時間,對施工有重要的影響。若漿液初、終凝過快,漿液有可能來不及灌注或無法流至所需的位置。終凝過慢,會造成施工時間的損失;但是地下水流動活躍的區域,漿液的終凝時間必須較快,否則會造成漿液的流失。 超細水泥漿液凝結時間試驗結果如圖十三所示,可得知水灰比愈小,水泥含量愈多,水化反應快,漿液的初、終凝時間相對較短。另外,在相同水灰比時,分散劑添加量愈多,可使水泥漿液中的水泥顆粒分散,漿液的初、終凝時間相對較長。但是對於水灰比為3的漿液,由於水分過多,無法從維克儀測得初、終凝時間。 ![]() ![]() 超細水泥漿液泌水試驗結果如圖十四所示,可得知水灰比愈小,漿液中的水分愈少,漿液的泌水量愈小。另外,在相同水灰比時,分散劑添加量愈多,可使水泥漿液中的水泥顆粒分散,漿液的均勻性較好,泌水量相對減少。此外,泌水量隨分散劑添加量增加的效果呈遞減的趨勢。 ![]() ![]() 利用Brookfield RVDV-Ⅱ+黏滯度儀進行超細水泥漿液黏滯度試驗後,配合Mitschka(1982)所提出之計算方式,求出不同轉速的剪應變速率與剪應力,可求得不同配比下漿液黏滯度與時間之關係,如圖十五所示,以及降伏應力與時間之關係,如圖十六所示。由試驗結果可知水灰比愈大及分散劑添加量愈多的情形下,超細水泥漿液的黏滯度與降伏應力愈小,但是當分散劑添加量大於2%時,對漿液黏滯度與降伏應力的影響很小,故建議添加2%分散劑的超細水泥漿液,即可減少漿液的黏滯度與降伏應力。 (三) 漿液可灌度試驗 利用乾式霣降法澆注砂土試體後,在不擾動試體狀況下,將水由下往上注入之方式使試體初步飽和,再施加4kg/cm2的反水壓力使試體充分飽和後,才進行灌水與灌漿作業。這項試驗包含三種水灰比及三種灌漿壓力,因此,總計進行九組可灌度試驗。 ![]() 2. 灌漿階段:灌水階段結束後隨即進行灌漿階段,並於灌漿階段的前2分鐘,對於不同的砂土試體,其灌漿壓力分別採用0.5、1及2kg/cm2,藉以探討不同漿液配比與不同灌漿壓力對砂土試體的滲透能力。 在灌漿階段結束後,量測砂土試體內超細水泥漿液所灌注的高度,評估不同配比與不同灌漿壓力情形下,漿液在砂土中的灌注高度,如表及圖十七所示。水灰比0.8的漿液在三種灌漿壓力下,滲透高度皆約為8cm;但是水灰比1.2的漿液,在三種灌漿壓力下,滲透高度皆不同,壓力愈大,滲透高度愈大;當水灰比為3時,三種灌漿壓力皆可完全滲透。這說明了滲透灌漿的要素為土壤及漿材的粒徑分佈外,仍要考慮漿液的黏滯度及灌漿壓力,這些因素也影響了灌漿管在工地設置的間距。 灌漿改良後的試體,在漿液凝結後,將試體等分成五段(直徑與高度比為1:2),經過水中養護7天,利用三軸試驗設備進行滲透試驗,測定試體改良後的滲透係數,試驗結果如圖十八。並且在滲透試驗後,測定試體的無圍壓縮強度,試驗結果如圖十九所示。漿液在砂柱試體滲流過程中,部份水泥顆粒會阻塞土壤孔隙,濾過的漿液水灰比會漸增,導致砂土改良後的效果遞減。亦即滲透的距離愈遠,改良土壤的滲透係數漸增,抗壓強度漸減。所以,可灌度試驗不但可以用來評估漿液是否可滲透土壤,而且還可了解滲透的距離,也能評估滲透範圍內土壤改良後透水性及抗壓性。 ![]() ![]() ![]()
由於超細水泥漿液在拌合過程中,水泥顆粒與水已經開始發生水化反應,漿液拌合至前面三個灌漿階段的過程大約過了60分鐘,此時超細水泥漿液已經快達到初凝,其黏滯度隨著放置時間增加而增大,使得超細水泥漿液在灌漿管中不容易流動,摩擦阻力變大。此外在前述三個灌漿階段當中,水泥顆粒已經阻塞大部分砂土試體孔隙,導致灌漿壓力由0.5kg/cm2至2.2 kg/cm2的灌漿過程中,只有灌注入300ml的超細水泥漿液至砂土試體內,如圖二十一所示。故四次灌漿階段總共灌注2650ml的超細水泥漿液。 灌漿階段結束後,保持試體於水中養護3天後,再開挖灌漿改良試體,圖二十二顯示滲透灌漿的結果。開挖出的改良試體直徑約25~35cm,改良試體頂端距灌漿管漿液出口處約5cm,底端距灌漿管漿液出口處約8cm,故改良試體厚度約13cm。量測改良試體的體積(V)約6875ml,乘以砂土試體的孔隙率(n=0.446),可求得砂土試體內漿液的體積Vg,即Vg=V×n= 6875×0.446=3066ml,與四次灌漿階段總共灌注的超細水泥漿液為2650ml相當接近。 ![]() ![]() 五、結論 目前,在台灣的工程界皆瞭解灌漿施工計畫書內容比較簡略,多參照工程經驗,而且灌漿工程的成效可靠性不穩定,這些都是由於灌漿工程的技術性很高,加以地盤種類性質變化多端,才導致這種結果。故本研究由以上的試驗流程與試驗結果,嘗試設立一套試驗程序,可以作為撰寫滲透灌漿施工計畫書的依據,提高現地灌漿作業的可行性。建議的試驗程序如下:(一) 地盤的物理試驗、土壤分類及漿材粒徑大小:利用可灌度比初步決定何種漿材在地盤中可以滲透灌漿。 (二) 漿材的物理與流變性質試驗:可以瞭解漿材在不同配比的單位重、凝結時間、泌水量、黏滯度及降伏應力,作為灌漿時之參考。 (三) 漿液可灌度試驗:可以評估不同配比的漿液,使用不同的灌漿壓力時,漿液在地盤中的滲透距離。同時評估改良土壤的滲透性及抗壓性。 (四) 地盤灌漿模型試驗:可以建立滲透灌漿的臨界灌漿速率、最大灌漿壓力及灌漿範圍。灌漿累積流量歷時曲線的斜率(灌注速率)為定值或者漸減時,可以研判灌漿的型式為滲透灌漿,而非劈裂灌漿。■ 參考文獻 1.林任峰(2005),超細水泥漿液滲透灌漿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台北。 2.島田俊介(1972~1974),現場技術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