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泰/ 中央研究院 總務主任 |
前言 本文構思源自於美國國際知名生物科技雜誌SCIENCE 2003年二月(英文版)刊載介紹”The Architect Behind the New Fortresses of Science”, 並經徵得SCIENCE雜誌該公司同意本人翻譯成中文『一位新科學新堡壘背面的建築師乙文』在案,同時已經被刊載於現代營建第320期。該文主要介紹建築師Jim Orzechowski在加拿大Winnipeg設計一座象徵這城市地標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築開始;說明這位加拿大建築師如何在此欣欣向榮的生物科技界行業中成為角頭老大。文中敘述他在家鄉Winnipeg這地方為加拿大政府設計的「加拿大人類與動物衛生科學中心」這座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築,被全球公認為是新一代生物實驗室建築的黃金典範;其本人也因此被生物實驗建築物業界尊稱為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圍堵王』(King of Containment)。美國本土在炭疽熱病毒漫延事件發生後,再繼九一一事件恐怖份子以飛機撞毀世貿大樓的攻擊事件陰影,造成世界各地草木皆兵的莫名恐慌。加上 SARS在九十二年四月經由大陸香港襲擊臺灣後,美國政府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投資構築新科技實驗室的建築風潮;期間合資企業(聯合承攬公司)恰如其分正好幫助加拿大的公司打開美國的生物科技建築產業市場,而這位加拿大建築師也有機會共襄盛舉嘗試在聯合承攬的角色中努力打破以往的傳統設計,誠如像「監獄」一樣般的建築外觀等傳統不友善的刻板印象,被革命性的在設計的過程中結合設備與建築細部構法來改變傳統生物病毒圍堵模式的施工技術;藉以防堵生物實驗中的病毒或合成氣體(實驗廢棄物)在研究操作過程中由實驗室逸散出,造成傷害外。同時在建築硬體設計上也努力做到"建築人性化",讓生物安全實驗機構夢想成真,利用一個大膽前衛性的建築外觀和內部環境,藉以吸引更有研究才能的學者專家參與研究;文中以其設計案例典範來說明該設計在強烈功能性的限制需求下,能如此突破困境,並本著建築師的專業良知與執著,深入了解生物科技研究領域的需求和專業知識,藉以融合建築與生物科技兩者介面的協調和整合,進而創造卓越的整體機能意象;例如Orzechowski在建築物內部刻意提供開放的室內人行交流步道和逗留空間,讓不同部門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之餘隨時在此相聚,產生隨興、伴隨性的活動;並經由建築物內部場所空間與外部景觀設計的相互呼應,提供了"理想的右腦與左腦、科學和創造性之間的交互作用",刺激知識的創新卓越的成果和腦力激盪行為場所空間。同時也活絡了整個建築的生命,這都是在此之前所有配合設計生物安全實驗空間的建築師未嘗試的設計理念,或許也是一直未被籌建團隊所授權和允許的限制突破項目(在臺灣可能涉及更多繁文縟節的法令制度與僵硬程序所限制)。所以Orzechowski就有一直有個與眾不同的目標;那就是爭取突破傳統的建築刻板印象的設計,誠如他說 "我想要人們看到他設計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築後馬上帶著懷疑脫口而出說:”哇塞! 那真的是一個政府的(國家)科技研究實驗室建築嗎?”我想就是這個創新卓越、突破傳統的理念,刺激他成為現階段歐美尖端生物科技產業建築設施界所競相爭取這位角頭老大的原動力吧! 相對於這幾年臺灣生物科技產業時代的來臨、大量機能性特強的生物科技建築設施和生物安全實驗空間的市場需求如雨後春筍般的成倍數成長。政府公部門從中央到地方皆藉由政策上的執行與修法等配套措施的順應性,爭取促進生物科技產業群聚效應的正面措施。從SARS在九十二年四月襲擊臺灣後,政府暨民間各地掀起了一股建築新科技實驗室的風潮,這兩年中不論是研究機構或生技廠商,小從動物房、負壓隔離病房、生技實驗室的增改建或新建擴建,大到P3/P4級負壓隔離實驗室、生技研究中心、cGMP廠房建築或學術研究的生命科學所處中心,甚至於尖端的幹細胞實驗室、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空間設施等比比皆是。 有鑑於生物科技配合國家整體產業政策提升與帶頭地方經濟繁榮在時機上的確實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導致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如何提供一個高績效人性化的生物科技建築~~~強烈的感受到這是未來建築師的重要使命之一。筆者以這幾年在中央研究院的接觸經驗,有感而發,特本文做為政府公部門與民間生技業每年投資超高額預算成本於生物科技建築硬體設施時,建築師與工程技術專業人員如何跳脫過去的思維枷鎖,提供『他山之石必可攻錯』的參考。如何在這全球新興的產業競爭中,由被動轉主動、由配角轉全盤掌握的『角頭老大』,此時正是『爭其所當爭,止於所當止。』的最佳時機。 個人以學建築與工程的背景,從工務單位到審計機關進入研究機構,跨領域直接參與生物科技學術研究的行政工作團隊,多年來經由學術基礎研究為主的學術機構(研究所)設施空間串聯到產業化(育成中心)的硬體需求等趨勢的關連運作中,有感於過去建築或工程幕僚專業人員在參與過程中,屢被擱置在工作團隊核心外,且又居於專業所限,無法單獨擔負此重任的危機和使命。所以深覺需要以生物科技與建築專業團隊跨領域合作的必然性,藉以創造生物科技產業的好環境。該譯文主要內容在於提醒我們為因應生物科技建築設施與實驗室設備大環境的需求遽變,前瞻性的生物科技建築設施呼之欲出,面對如此高科技的建築設施,相關沿襲傳統構築(分包制)方式的工程構法設計已不能符合實際需求,必須趕緊順應國際認證需求才能將未來生物科技產業的『最終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順應時代潮流準則迎頭趕上歐美先進水準。此唯有建築師與生物科技專業人員的結合,共創知識、提昇精緻技術和尖端科技專業的革新,如此才能提供一個符合Good Laboratory Practice所要求的安全舒適的理想工作實驗室與生產工作的好環境、好場所空間品質(同時也要符合GMP、c GMP規範),共創優質確效的產品與研究成果。 未來建築師設計此類強烈機能性的高科技專業建築設施時除了內在的機能滿足外當然在造型和人性化的考量也是十分重要,該部分未在本文內討論;最後謹以幾個現階段較迫切且值得醒思與探討議題提出個人淺見: 一、法令制度與規範的配合與制定: (一)建築技術規則:1. 總則篇第4條~~~有關新穎建築技術、工法或設備與材料等查證程式和授權建築師或認証機構。 2. 建築設計施工篇~~~另闢生物(高)科技安全實驗室(或負壓醫療)建築物安全實驗設施專章。 (二)從速訂定『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築技術(規則)規範』: 此為世界潮流,時勢所逼宜趕緊由建築師公會全力來主導製定專章或單一法規。誠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已經訂定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築技術規範』中,內載較完整的指標項目;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作為主導會同有關機電、空調等專業設計、研究、施工單位共同編製;以實驗室的基本技術指標要求,作為規範核心項目內容。 (三)政府採購法:儘速增定獎勵優質高科技建築設施(含生技和IT產業)建築技術、工法或設備與材料等國內外採購、限制性招標取得和充分授權課責機關辦理特殊性、緊急性績效性的財物勞物取得與優惠條件。藉以提升優質確效性的建築設施暨產品與研究成果。 二、建立高科技專業建築師咨詢或顧問制度: (一)專業團隊合作:開拓前瞻性跨領域生物科技醫療等研究與產業建築技術研發和學術(產業)研究的合作夥伴關係和聯合承攬專業制度介面的結合。 (二)建立主導合作備忘錄的默契: 尤其在規劃生物科技醫療產業建築技術和學術研究空間設施的初步需求階段一開始,建築師不論是在政府機構或企業公司『籌建委員會』內所扮演的角色,應該具有事先主動提供足夠詳盡的專業摘要和建議的能力,以做為與團隊內各領域人士初步溝通的參考架構。如此才能事先取得主導合作備忘錄的默契和地位。 三、創造建立臺灣所屬第一座『黃金典範』的指標型生物科技建築,同時加強安全實驗空間建築設施使用後評估與檢驗列管制度的建立: 參考現階段美加和澳洲等先進建築空間設施和管理制度,在政府全力支持下,克服現有法令制度與程序的束縛,先行引進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與設施,然後擇善固執地先建立臺灣所屬第一座『黃金典範』的指標型生物科技建築,以此規範所有未來不論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空間設施和管理制度。同時利用現有安全實驗建築物設施(含生技和IT產業)定期辦理使用後評估和年度檢驗等機制,建立相關檢測資料和得失,再配合『黃金典範』的指標研究檢討、調整個案需求差異,藉以儘速建立長期前瞻性『因地制宜』區域屬性(震度、亞熱帶的氣候與人文影響因子)的『臺灣型』安全生物科技實驗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