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及安全的土方開挖與型鋼支撐(上)

□倪至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副教授
□丘仕礽/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研究生
□許長立/堡全基礎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摘要
        建築基礎工程的施工過程包括構台配置、土方開挖、型鋼支撐架設及施預力等階段。構台配置原則分別依進出口位置、構台最小寬度、構台至擋土壁最遠距離及進出口數量來敘述。除了構台的配置將影響土方開挖及支撐架設的進度之外,其他影響土方開挖進度之因素例如:機具數量搭配、開挖深度、天候、地盤種類與地下水等,也將分別探討。為了減少開挖導致的損鄰事件,敘述土方開挖的原則及適當提升擋土壁勁度的方式。支撐架設的進度分別依工作面、架設深度、人力機具搭配、背填混凝土施做時機及天候等因素作探討。最後,依照開挖面形狀、開挖面積大小、基地高程差、基地內含有舊支撐及舊基礎等情況,分別討論提升支撐架設及預力施加的施工安全方法。

一、前言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為了增加生活空間,都會區內建築物設計逐漸朝高層及地下發展,再加上大型公共工程,如捷運系統及高速鐵路之站體工程,造成深開挖工程之規模和深度日益增加,使得地下室開挖階段,單一層土方開挖量及型鋼支撐架設面積增多,施工所需時間也相對的增加,造成擋土壁無側向支撐時間之延長,擋土壁體的側向變位增加,也容易造成鄰損事件的發生。
         本文針對構台設計階段,以及後續的地下室開挖階段,規劃進出口位置及數量、構台至擋土壁的最遠距離、構台最小寬度及土方開挖與支撐架設原則,並提出影響施工進度與安全之因素,期待達到提升施工進度和減少人力機具閒置的有效方法,亦可減少擋土壁的側向變位,積極保護鄰房之安全。

二、構台配置

         構台為提供地下室開挖時之臨時工作平台,提供施工機具動線及材料的暫存處所,因此構台的規劃對於將來開挖及支撐架設階段,如機具的進出動線、配置及機具搭配數量與施工順序等,有著直接的影響,本章以經濟的考量下,如何在節省成本且增加施工性,對於構台配置的原則與影響因素,分別依照進出口位置、構台最小寬度、構台邊緣至擋土壁最遠距離與進出動線等作詳細的說明。
(一) 進出口位置
         構台配置首先需考慮進出口的位置,為了使施工機具能夠順利進出工地,減少對工地周圍道路交通的影響,所以,進出口位置的選擇必須考量下列因素:
1.進出口連接之道路寬度
         進出口位置的選擇,必須先考慮進出口連接之道路寬度是否足夠施工機具通行,一般進出口設置於6m寬的道路時,僅適合20t棄土車通行,設置於8m寬的道路,則可適合35t棄土車通行。
2.進出口連接之道路交通流量
         施工機具進出工地時,必定會對進出口所連接的道路交通造成影響,此外,土方開挖時,空棄土車也常在基地外的道路等待裝載,則會影響周圍道路的交通,因此,如果有不同位置選擇時,一般將進出口設置於交通流量較小的位置。
3.進出口位置需避開障礙物,如行道樹、電線桿、路燈及消防栓等
         若行道樹、電線桿、路燈位於出入口則需申請遷移,施工後必須恢復原狀,消防栓因考量鄰近區域公共安全,且消防栓之間配置距離較遠,因此,出入口均避開消防栓。
(二) 構台最小寬度
         當挖土機(4.6m寬)於構台邊取土時,扣除兩側安全欄杆各0.5m,剩餘寬度必須足夠棄土車(3m寬)通行,則至少需8.6m的寬度,再考量充分的緩衝空間,因此,構台寬度最小為10m,此種配置亦可提供棄土車於構台上進行會車,如圖一∼圖二所示,增加土方開挖及支撐架設共同施工的彈性。

圖一 構台最小寬度示意圖

圖二 棄土車於構台會車示意圖

圖三 構台至擋土壁最遠距離配置原則示意圖
(三) 構台至擋土壁最遠距離
         最經濟配置原則,構台邊至擋土壁之最遠距離約20m,因為小型挖土機工作半徑5m,搭配兩台小型挖土機,可將擋土壁旁土方駁運至構台邊,而且一般使用之35t螃蟹式吊車,其吊掛安全範圍約20m,因此,設計時可取構台中央至擋土壁約五支中間柱的距離,即構台中央至擋土壁約4個跨距之距離,中間柱與中間柱距離一般為5m,所以構台中央至擋土壁距離不超過20m,如圖三所示。
(四) 進出口數量
         基地構台的進出口的數量,將直接影響到棄土車於構台動線的規劃;棄土車於構台之進出動線,則影響土方開挖及支撐架設的進度,若增加進出動線,可以使得工區有土方開挖及型鋼支撐重疊施工的條件,而採用重疊施工則可以有效的增加施工進度,本節以基地進出口的數量分別敘述說明基地進出動線的情形。
1. 一個進出口
         當基地進出口只有一個時,棄土車僅能由倒車進入工地,造成一條動線,如圖四所示,因此會使得開挖進度受到進出口的限制。
2. 兩個進出口
         當基地含有兩個進出口時,進出動線可依工地需要作改變:
         (1) 如圖五所示,基地面積不大且為狹長型,進出口於左右兩邊,若全區土方開挖時,棄土車可以採用一進一出的進出動線;若土方開挖及型鋼支撐重疊施工時,需考慮到吊車是否會影響棄土車動線,當35t螃蟹式吊車展開之後約6m寬,再加上兩側安全欄杆各0.5m,構台只剩3m,棄土車將無法通行,如圖六所示,因此可將基地分成左右兩區施做,棄土車則使用一個進出口的進出動線,採用倒車方式進入工地,而另外一個進出口,則提供支撐作業機具的動線。
         (2) 如圖七所示,面積廣大且設置井字形及延伸構台,並將進出口設於東、北兩邊,若全區土方開挖時,棄土車可以採用兩條一進一出的進出動線;若土方開挖及型鋼支撐重疊施工時,則可將基地分成數個區塊重疊施做,當支撐吊車佔用井字形構台西方動線時,棄土車可使用井字形東方動線進出,當支撐吊車於延伸構台上施做時,則不影響井字形任何動線,棄土車皆可通行運作。
3. 三個進出口
         如圖八、圖九所示,基地設置三個進出口,造成兩條以上的進出動線,若全區土方開挖時,棄土車可以採用兩進一出的進出動線,或空棄土車可於構台上作等待;若土方開挖及型鋼支撐重疊施工,則吊車作業時,將使棄土車無法通行,而棄土車可用另一動線作進出。

圖四 一個進出口構台配置示意圖



圖五 兩個進出口構台配置圖

圖六 35t吊車與構台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七 兩個進出口與延伸段構台配置圖

圖八 三個進出口構台配置圖

圖九 三個進出口構台配置圖

三、影響土方開挖進度之因素

         除了構台的配置會影響到土方開挖及支撐架設的進度之外,其他影響土方開挖進度之因素可分類為:(1)機具因素(2)深度因素(3)地盤種類與地下水因素(4)天候因素,這些因素將於本章節中分別說明。
(一) 機具因素
         挖方工作面增多所需之挖土機數量就越多,可減少土方開挖工期,但必須考慮機具之間的搭配,一般的機具數量估算及搭配原則如下:
1. 挖土機數量
         挖土機每日挖土量=f(地盤種類,開挖深度)
2. 棄土車數量
         一部挖土機所需搭配之棄土車數量,估算方式為:
         挖土機裝載一車的時間=f(地盤種類,開挖深度,棄土車裝載量)
         當棄土車不足時,挖土機就會有閒置的時間,此時可先將棄土從開挖面挖到儲料槽堆放,待棄土車來的時候再用另一部挖土機裝載。
3. 小型挖土機(頑皮豹)數量
         挖土機只能於構台邊之取土口挖土,構台正下方或者是遠離構台邊的土方,挖土機無法直接挖土,因此,必須搭配小型挖土機將土方駁運至取土口,一般小型挖土機工作範圍為半徑5m內之區域,表示開挖範圍離取土口10m以內時,小型挖土機不需移動即可駁運土方,則一台挖土機配合一台小型挖土機的施工,如圖十(a)所示。
         若開挖範圍離取土口超過10m時,小型挖土機則必須移動駁運土方,單位時間駁運至取土口之土方量會減少,使得挖土機單次取土量減少,增加裝載一台棄土車的時間。此時,可增加一台小型挖土機於較遠的開挖範圍處進行駁運,利用兩次駁運改善上述情形,如圖十(b)所示。

(a)開挖範圍離取土口10m以內

(b)開挖範圍離取土口超過10m
圖十 挖土機搭配小型挖土機示意圖
(二) 深度因素
         由於挖土機僅能於構台邊做垂直取土的動作,因此,必須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採用適當規格的挖土機,一般工地常用挖土機之規格及最大開挖深度整理如表一所示。
         也由於挖土機僅能做垂直取土的動作,當深度增加時,相對的取土的距離也增加,會使得挖土機單位時間取土量減少,裝載一台棄土車的時間增加。
規格 PC300型 PC400型 伸縮臂挖土機 履帶式起重機配用蛤式抓斗
最大開挖深度 11m 13.5m 23m 視鋼索長度而定
(三) 地盤種類與地下水因素
1. 砂土層
         由於砂土排水容易,當開挖至砂土層,而且含水量大的時候,挖掘集水坑將地表集水抽乾,使得砂土有足夠的承載力,提供小型挖土機於開挖面運行,不至於影響開挖進度。
2. 粘土層
         N值較小的粘土層,含水量較大而呈現極軟弱狀態,使小型挖土機不易行走,會影響其開挖進度。
3. 岩盤
         N值較大的岩盤,小型挖土機不易挖掘,則每次可挖掘的量少,構台上的挖土機每斗挖的量就少,裝載一台棄土車的時間增加。可於開挖面增加有劈裂器(ripper)的小型挖土機或破碎機,可將岩盤先打碎,再由挖土的小型挖土機駁運至取土口,如圖十一所示。另外,亦可增加挖土的小型挖土機,將棄土駁運至取土口,使構台上的挖土機可滿斗取土,改善裝車時間增加之問題。

圖十一 小型挖土機加裝劈裂器(ripper)
(四) 天候因素
         天候因素會影響開挖後之棄土是否可順利出土,本小節將開挖後之棄土區分為三類,並分別說明如下
1. 鋪面打除後之混凝土塊:
         需運至營建廢棄混凝土處理廠堆置,將來進行再生利用,因此不受天候影響均可出土。
2. 砂土、卵礫石或岩盤
         一般可運至砂石場,經由洗篩或破碎後再利用,因此不受天候影響依舊可出土。
3. 粘土或沉泥
         下雨時棄土場會因為場地積水,回填機具無法行走而禁止收土,棄土無處可倒則工地無法出土。

四、影響土方開挖擋土壁安全之因素

         本章節將針對直接影響擋土壁安全性之因素進行分析,可分為開挖原則及擋土壁勁度兩點。
(一) 開挖原則
         土方開挖時,可配合基地現場情形採取適當的開挖原則,一般常見之開挖原則可分為(1)標界處先挖,(2)中央先挖再挖四周(或兩側),及(3)非鄰房側先挖再挖鄰房側,分別說明如下:
1. 標界處先挖
         在長距離地下隧道採用明挖擋土支撐工法時,因為標界處並無施作連續壁,必須配合鄰標同時開挖,此種開挖方式為了避免因施工進度不同,造成兩邊開挖高程落差太大,引起邊坡滑動而造成擋土牆無支撐的範圍突增之情形,最後導致連續壁產生側向位移,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 開挖原則-標界處先挖示意圖
(二) 中央先挖再挖四周(或兩側)
         由中央先挖可保持擋土壁兩側水平土水壓力之平衡,待周圍土堤開挖完成後即架設支撐及施加預力,可減少擋土壁之側向變位,如圖十三所示。


圖十三 開挖原則-中央先挖再挖四周(或兩側)示意圖
(四) 非鄰房側先挖再挖鄰房側
         此種開挖方式可減少鄰房側擋土壁無側向支撐之時間,降低擋土壁側向變位及對鄰房不均勻沉陷之影響,另一方面可藉由非鄰房側之擋土壁側向變形,對上一階支撐造成預壓力而減少鄰房側擋土壁變形之效果,如圖十四所示。


(b)非鄰房側再挖

(c)最後挖鄰房側
圖十四 開挖原則-非鄰房側先挖再挖鄰房側示意圖
(五) 擋土壁勁度
         擋土壁開挖時,考量開挖面穩定性、擋土壁及地表變形量,常於基地內施作地中壁、橫隔壁或扶壁,增加擋土壁支撐或勁度,以抵抗擋土壁外側土水壓力,以下針對地中壁、橫隔壁及扶壁之施作方式及設計理念分別進行說明。
(六) 地中壁
         建築物地下四周連續壁施作階段,於開挖兩側擋土壁間,每隔適當距離施作一道混凝土壁體,與兩側之連續壁連接,且施做範圍從開挖面以下至連續壁底部,使得擋土壁形成一個多自由度之結構體,當壁體產生變形時不需藉由土壤傳遞,地中壁將直接承受壓力以提供被動之抵抗力,開挖後地中壁所在位置之擋土壁的變形將受到抑制,有效的減少擋土壁的側向變形,如圖十五及圖十六所示。
(七) 橫隔壁
         橫隔壁類似地中壁,只是橫隔壁施做範圍從地面至連續壁底部,它可將基地分成數個區塊,採取分區開挖施工。當地下室開挖時,擋土壁將產生變形時,橫隔壁則直接承受土水壓力以提供被動之抵抗力,橫隔壁所在位置之擋土壁的變形將受到抑制,有效的減少擋土壁的側向變形,
         台北市某一工地,由於基地形狀呈一ㄣ字形,如圖十七所示,考量若採取整體工區全面開挖,由於支撐為一相連接的系統,必須待整體工區支撐架設完成後方可施加預力,造成擋土壁無側向支撐時間過長。有鑑於此,於基地內除了採用地中壁外,再多設計兩道橫隔壁,將基地分為三個區塊,支撐架設亦分為三個獨立系統; A區及B2區先開挖,待地下一樓之樓版完成後,再開挖B1區,可減少擋土壁的無側向支撐之範圍及時間。

圖十七 橫隔壁開挖案例平面示意圖
(八) 扶壁
         扶壁因施做的位置可分為內扶壁或外扶壁,分別說明如下:
1. 內扶壁
         內扶壁施做於擋土壁的內側,會隨開挖深度的增加而逐步敲除,因此,一般採用純混凝土構造,必要時頂多在開挖面以下配置鋼筋。若開挖結束後再敲除扶壁,雖可全程減少擋土壁的變形,但會影響支撐架設空間,且日後敲除作業相當麻煩。
         內扶壁之施工方式與連續壁相同,而在單元配置則可分為T型單元及非T型單元,非T型單元施作之內扶壁,即扶壁單元與連續壁單元分開施做,因此容易造成扶壁與連續壁間產生泥縫,無法有效的減少連續壁的側向變位,如果泥縫不存在,則內扶壁係藉著壁體與土壤間的摩擦力,來減少連續壁之開挖變形量。T型單元施作之扶壁,與擋土連續壁同時澆置一體成形,除了可提供上述之摩擦力外,亦可增加連續壁之勁度,及抵抗彎矩的能力,有效的減少連續壁的變形,如圖十八及圖十九所示。
         若內扶壁施做於砂土層時,可有效的由壁體與土壤間的摩擦力來減少擋土壁的側向變形量,T型單元或非T型單元皆可;若內扶壁施做於軟弱土層中,由於壁體與土壤間無法發揮有效的摩擦力,因此須依賴內扶壁所提供的勁度來減少擋土壁的變形量,如圖十九所示,而必須採用用T型單元施做。
1. 外扶壁
         在沒有侵犯鄰近地權的情況下,扶壁可施做於擋土壁外側,如圖二十所示,在地下室開挖過程中,可省去敲除扶壁之作業,同時也不影響支撐作業。但是外扶壁一定要採用T型單元,而且扶壁由地面至壁底均配置鋼筋,地下室開挖過程全程提供勁度,否則當擋土壁朝開挖側變形時,非T型單元的外扶壁則會與擋土壁分離,便無法發揮減少側向變位的功能。
         由於施作T型槽溝於直角部分易崩坍,如圖十八所示,因此現場施工時常在直角部分先行灌漿固結,避免T型槽溝在抓掘時崩坍,且在設計時將扶壁配置於公單元位置,以避免在施工時衍生如漏漿等施工問題。

五、影響支撐架設施工進度之因素

         本章節將針對型鋼支撐架設時影響其施工進度進行說明,可分為:(1)工作面(2)支撐架設深度(3)人力機具及材料搭配(4)背填混凝土施作時機(5)天候因素。
(一) 工作面
1.架設範圍
         一般來說,以一台吊車搭配一組工班(約8人左右),架設單支撐的情形下,每日可吊掛範圍為700m2;架設雙支撐的情形下,每日可吊掛範圍為430m2。考慮人力及機具的調度(人力及機具都是以工作天數來計價),以及土方開挖與支撐架設機具不會相互干擾的情形下,支撐廠商才會進場進行支撐的架設。
2.擋土壁完整性
         開挖後,若擋土壁有大肚現象,則圍苓無法平整的架設於擋土壁,必須待擋土壁的承商進行打除後方可架設。若擋土壁有包泥或孔洞時,膨脹螺絲就無法將圍苓三角架牢靠的固定於擋土壁上,因為當圍苓型鋼跨設上去時,膨脹螺絲可能無法承受重量而脫落產生意外,所以,必須待擋土壁的承商進行沖洗及修補後方可架設。
(二) 支撐架設深度
1.型鋼吊放
         吊車是以垂直運送之方式將型鋼吊至工作面,一般常用的型鋼長度為5~10m,而支撐與支撐間的距離約為5m,所以在吊放時容易碰撞到支撐,當架設深度越深時所要穿越的支撐階數也越多,碰撞的機會相對的增加,使得單次吊放的時間拉長。一般來說,在沒有碰撞的情形下,吊車一分鐘約可吊放18m的距離,因此吊放的時間會隨著碰撞的次數以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2.單支撐或雙支撐
         當開挖深度越深時,擋土壁所承受之側向土水壓力越大,因此,支撐架設會採用一路雙支撐之形式,使得相同架設範圍的支撐數量增加,而架設的時間也相對的增加。
         此外採用雙支撐時會使得支撐間距縮短,如圖二十一所示,使得型鋼吊放的空間減小,造成型鋼吊放不易,增加吊放的時間。

圖二十一 支撐間距示意圖
(三) 人力機具及材料搭配
1.人力配置
         支撐架設因為其配件多,且大多需利用人力進行接合,因此人力的配置適當與否也會影響支撐架設的進度,一般常見的人力配置如表二所示:■
表二 支撐人員配置表 職稱吊車操作手吊車作業手伸縮臂吊車操作手接料手支撐接合手電焊工、氧氣乙炔工一般工
工作項目人數機具設備材料
吊車操作及吊掛作業1吊車型鋼
協助吊車吊掛作業1吊鉤型鋼
頑皮豹操作及吊掛作業1頑皮豹型鋼
1.於工作面與吊車操作手聯繫
2.協助頑皮豹吊掛作業
1麥克風及吊鉤型鋼
接合支撐間之螺栓2扳手型鋼、千斤頂、螺栓
放樣、電焊底模鋼筋、鋪設竹片底模及帆布、電焊加勁材、切割螺栓孔3電焊及氧氣乙炔機具 
連接千斤頂油壓管,鎖螺拴、千斤頂螺帽數名氣動扳手鐵鎚 
註:電焊工及氧氣乙炔工閒置時協助一般工的項目。一般來說,不考慮伸縮臂吊車操作手,一組工班8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