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思維的科技發展管理為營造企業再現生機

□王華弘/明新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
□何柔靚/明新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
□柯文學/明新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

一、前言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顯示,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底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登記的家數高達四萬零八百家,超越過去各年的全年數字創歷史新高。比起九二一地震、經濟負成長、SARS侵襲等大利空衝擊時還高。去年倒閉企業最多的行業,以營造業四千七百三十九家,僅次於製造業及批發及零售業。歸究其原因,中華民國營造工會理事長陳煌銘認為,原物料價格飆漲,致使營造業生存困難。當然國內景氣停滯下滑、政府投資負成長,迫使已成微利事業的營造業轉為無利可圖,就只得歇業倒閉。
        四年前台灣公共工程產業還佔GDP的四•八%,甚至以前十大建設時,佔八至九%,鄰近的韓國更在一○%以上,反觀台灣,最近卻已滑落至二•八%,這是最令人憂心的地方。雖然政府機關試圖不斷推出新十大建設、水患治理等重大工程,但根據主計處統計,近年來,政府投資成長率仍持續呈現負成長,民國九十三年較九十二年負成長五.七一%,民國九十四負成長○.○六%,民國九十五年也負成長二.七九%,民國九十六年又較九十五年減少三.五九%。公共工程不好做,房地產業又進入盤整期,如果政府不思索具體因應策略,恐怕這波不景氣恐對營造業發展將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營造業之興衰固然受制於公共建設之投資量,然而冰凍三尺豈非一日之寒,被稱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卻在資訊化、網路化的社會中,被遠遠冷落在製造業、農漁林畜牧業、工礦業及服務業等行業科技的末端,成為不折不扣的「資訊孤島」。是政府不夠努力投資不夠、相關政策走向失之偏頗、對營造產業厚此薄彼,抑或是教育界提供人才栽培紮根不深、學術界研究發展能量不足、研究曲高和寡難以落實,還是業主積習難改、營造文化將本求利使然,相信不是指責或歸咎單一根源而可以克盡全功的。本文期望以客觀的立場,詳述營造業電子化導入之困難,引發各界討論解決方案,為產業再現生機。

二、政府與民間的努力

        以政府近二十年來對營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而言,許多耗費人力及成本的計劃成效可觀值得肯定,方興未艾的計畫仍持續不斷的進行。行政院首先於民國七十八年推出「中華民國生產自動化推行計畫」後,於民國八十年起,實施為期十年的「中華民國產業自動化計畫」,其中「營建自動化」便納入重點工作。民國八十八年行政院於2631次會議通過「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明訂營建業之自動化與電子化由內政部營建署負責,自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三年底,以五年六個月的時間,透過資訊整合積極推動產業之供應鏈及需求鏈之電子商務,帶動含營造業在內共一千家中小企業導入電子化。
        除內政部營建署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力推動「營建電子化」,提供共通基礎性網路資料庫,如:營建物價、材料規範、基本圖、文件表格範本、施工綱要等規範、建立工程資訊G2G交換標準,以2008年為完成目標,並配合國內各類工程所常用的規範內容,編訂「公共工程施工綱要規範及編碼作業」,以綱要編碼作為檢討基準。此外針對國內之各項政府採購,配合全球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公開化及透明化政府採購制度,目前已完成政府採購資訊公告系統、電子詢報價系統、廠商電子型錄系統、共同供應契約公告系統、政府採購網路卡及電子領投標系統等電子商務應用系統。根據民國九十六年之績效目標顯示,目前已達成凡10萬元以上公告招標之採購案達到92%之領標及詢價電子化、上網使用工程標案管理資訊系統達到45萬人次、建立工程資訊交換標準超過44項。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則同樣依循民國八十八年行政院之「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負責建築業自動化與電子化之推動計畫。繼民國九十四年投入二千四百萬元執行「建築業自動化與電子化科技計畫」之後,隔年以一千六百三十七萬元奉行政院國科會審查通過「建築業自動化科技計畫」。接著在民國九十六年起,以總計劃金額達二億二千八百四十二萬四千元,執行為期三年的「建築產業技術發展中程綱要計畫」,其中也以「輔導營建產業電子化發展,研訂可行技術、調和資訊標準及應用機制,促進企業供應鏈、服務鏈及資訊運籌管理」為中程綱要計畫之重要內涵。
        學術界之參與更是不遑多讓,從全國博碩士論文網站、營造相關之期刊,甚至到各項的研討會、講習,以「營建電子化」為主題的書籍和研究,雖稱不上汗牛充棟,但也林林總總。以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所建置的「台大營建知識網」羅致各類相關訊息外,更於民國九十四年草擬了「營建電子化之5e標章」;創立於民國九十四年11月17日的「中華營建資訊標準學會」,更在營建署支持之下,為加速我國營建電子交換標準之編擬與推廣,並積極參與聯合國UN/CEFACT及IAI(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 Interoperability)標準相關組織活動,成為國內主要推廣營建業電子商務及資訊標準之組織。加上多位國立大學教師、團隊歷年來在國際研討會、期刊、講習不斷鼓吹,營造業之電子化應該是蓬勃發展。

三、營造業電子化相關調查

        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林能白於民國八十一年透過營造公會的協助,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營造廠在經營管理上使用電腦的普及率及管理子系統的功能作調查,在隨機取樣台灣地區600家乙丙級中小型營造廠為樣本,回收有效的74份問卷中,在當時發現使用電腦的營造廠約為49%。民國八十三年廖清雄先生以「營造廠業務電腦化實施現況及因應策略之研究」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透過電話訪談的方式,於台北市196家註冊登記的甲級營造廠中,瞭解各項業務電腦化的狀況。在中華民國資訊工業策進會民國八十八年針對各行業電腦使用比率的調查結國顯示,營造業使用電腦的百分比達到64.8%。
        接著在民國九十年,郭淑儀小姐以「台灣營造廠應用資訊技術在經營管理之現況研究」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透過二階段調查方式,以89年度營造工業同業公會名冊10742家營造為調查母體,對400家營造廠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甲級營造應用電腦的百分比91%高於乙級的78%和丙級的70%。在工地管理上,甲、乙、丙三級使用電腦的百分比分別為53%、16%及8%。正修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楊秉蒼教授在民國九十三年,以「營建電子化發展」為主題所撰專文中,根據調查顯示「1/3的營建業認為電子化並不是那麼重要」,就連美國ENR(Engineering News Record)的調查,營建業在十三行業類別中,資訊應用的普及率為倒數第二名。
        若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資訊,截至民國九十五年底,營造業使用電腦的百分比自前一年的54.94%不增反降為52.40%,在使用電腦的廠商之中,有85.23%具有網路連線的功能;但是在具備網路連線的廠商中,僅僅只有6.37%的廠商擁有自己公司所屬的網站,比例之低僅微微勝過「礦業及土石採取業」。面臨如此不堪的數據,難怪在經濟部2007年「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在提升科技資訊應用能力的檢視方面,謙卑含蓄地列出「產業網際網路資料庫建立與電子化輔導上可深化」,在提升數位競爭力的展望方面,更揭櫫「強化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擴大產業電子化價值鏈效益」為協助中小企業持續生存發展的重要目標。

四、先進國家營造產業電子化的現況

        稱得上電子商務龍頭的美國,早在1989年起就在史丹福大學成立了具有前瞻性整合土木工程與計算機工程的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ed Facility Engineering, CIFE),在民間企業與基金會贊助下,為營建電子化打下基礎。西元1997年由政府發佈全球電子商務框架以來,無論是資訊傳輸的總量、使用電子商務之用戶百分比、供應商及網路普及率皆為全球之首。經統計截至2004年底,可存取之網頁數超過30億,並且每天以300萬的速率持續增加中。儘管「工程新聞檔案」 (Engineering News Record, ENR)的普查顯示:營建企業主在十三類行業中,以資訊技術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認同度為倒數第二;美國史丹佛大學針對於電腦技術應用於工程管理的未來展望,分別於1991年及2001年兩度以問卷調查方式,向營建工程界詢問未來二十年之發展趨勢,受訪者中從1991年的85%提升到2001年的94%都表示未來營建工程廠商使用電腦的能力,將不但在專案工程管理外,對於提升公司競爭力、管理成功機率及市場行銷等,均有正面的效益。;
        世界前八大經濟體的日本,在經濟泡沫化後,1995年推出效法1993年美國版的NII,日本通產省於1996年成立「電子商務推動協會」(Electronic Commerce Promotion Council of Japan, ECOM)形成電子商務與社會共通的平台。各相關省廳進行各項作業推動,其中,由通產省負責系統開發,法務省負責交易安全認證,郵政省專責高速網路基礎建設,而人藏省則制訂利於電子交易之相關法規;至於網路犯罪,則由警察廳負責。自2004年起,無論日本國內外的營造商,在承攬日本重大的工程項目,均需符合CALS/EC(Continuous Acquisi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E-Commerce)的標準。就在2006年元月,日本政府發佈2006-2010年資訊化建設之基本綱領「IT新改革策略」中,並在建築業大力建設以生命週期導向的軟硬體系統應用CALS/EC,並預期在2010年於所有的公共工程項目達到實施標準,期使日本營建業在世界上保持領先。
        鄰近的亞洲四小龍新加坡政府,原先在1993年由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及營建署主導,結合民間業界共同成立「營建暨不動產網路」,除了提供營造廠內部營運管理之資訊服務外,並提供政府採購之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及相關教育訓練。隨後在1998年成立「營建業資訊標準技術委員會」(Construction Industry IT Standard Technical Committee, CITC),使新加坡藉由跨產業資訊標準的建立,提供營造廠更佳的執業環境,並成為電子商務的樞紐。在2000年擬定的中小企業十年計畫(Preparing SMEs for the 21th Century)中,便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組織邁向專業化管理,並特別注重資訊通訊科技(ICTs)的發展與應用,從追求大量生產,轉向追求精實生產。新加坡大學營建系在2003年,就營建企業資訊化的普及程度進行調查後發現,97%的員工使用電腦,68.8%的電腦具網路連線,而45.2%的廠商建置網站,63%的受調廠商肯定推動資訊標準化的成果。

五、電子化系統供應商

        目前根據2005年元月由「中華企業資源規畫學會」及「資策會資訊與電腦出版社」所出版的「EERP產業透視」所做的統計看來,光在台灣本地提供企業導入ERP的資訊軟體供應商就不下八十家。其中國際與本土廠商的競爭激烈,從號稱世界前三大的德商愛斯普軟體系統(SAP)、美商甲骨文(Oracle),甚至美國微軟(Microsoft)也經由併購跨足電子化系統供應商市場行列,國內成功地自行開發系統廠商更是如過江之鯽,扮演龍頭地位的鼎新電腦、漢康科技等,業務遍及台港澳各地,營業額更是令人稱羨。
        雖然導入電子化供營商的系統成本十分可觀,動輒千萬之譜,但是上述諸多廠商年年業績成長斐然,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資訊工程策進會電子商務研究所2005年所發表的調查報告統計顯示:我國製造業在1069家廠商與140個營運總部回收的問卷中,電子化導入的比例佔91.4%。然而上述廠商大部分鎖定高科技、大規模的企業,因為系統開發之投資報酬率高,顧客需求容易滿足,況且製造業之產業特性有別於被同樣視為傳統產業的營造業。至於工程專案工期長、金額大、每項專案之地點、種類變化多,業主、下包、建築師、材料供應商關係複雜的營建企業,鮮少有廠商專門為營造產業「客製化」的軟體系統。
        而即便如此,我國營建產業仍是十分努力,以中華工程為例,在公司內部建立MIS工作團隊,以自行開發的方式,滿足核心業務所需。因此在公司內部除了工程事業群外,扣除業務、財務及行政部門,需要再擴增「資訊部門」,在管理硬體設備外,以漫長的時間除了開發整合的資訊軟體外,還要將舊的資訊進行數位化。另外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亦自行開發「e世代營建管理系統(e-CMIS)」應用於監造工程,處理傳統監造管理之日報表。就算是大型工程公司,僅有遠見仍是不足,也需要有十分的持久耐心。國泰建設、潤泰事業群等國內大型之營建事業體,以多有斥資上億導入的案例,但多半僅止於規模大之上市上櫃公司。
        相信對於真正有心導入電子化的營建業主而言,在自行開發與斥資導入兩者之間,就要花上一段相當的時間尋找合適廠商,因為目前商業化軟體各有千秋,絕大部分系統供應商販售或代理之套裝軟體,皆非由土木工程背景之資訊人員所設計,因此各項模組難以貼近實務需求,截至今日尚無一套公認零缺點的 軟體系統。即使每家都號稱該公司產品均可以導入營造產業,但是倉惶導入的結果將造成外行領導內行的奇怪現象,一旦軟體客製化的百分比高,將徒增導入之困難度與失敗率。即使將真正適用於營建企業導入的軟體系統導入,在少數供應商把持幾乎為寡佔市場的今天,營造廠商好似待宰羔羊,任由軟體顧問公司漫天喊價。或有廠商以聲稱可「局部模組」導入的引誘,降價以求,但是成功機會亦不高。不明就裡的業主在導入之後,才是痛苦的開始,從人員訓練、系統維護到軟硬體升級的許多後續開銷,更是今天營造業主,工程業務起伏大朝不保夕,便對系統導入望而生畏、近而遠之的心理。

六、總結問題的根源

        分析營建產業近年來倒閉頻繁,歸根究底的最大原因便是財務管理疏失,造成週轉不靈,或是無法具體掌握獲利、缺乏有效的系統管理工具。經營決策者無法即時掌握公司之財會狀況,甚至對於資金缺口毫無預警系統,在瞬息萬變的金融競爭市場,同時進行諸多工程專案之現金流管理,不是單單靠經驗就足以掌控大局。如今若仰賴資訊系統運籌帷幄,對於向來以技術本位的營造工程專才,在養成的過程中,在缺乏對於資訊工程相關之素養,自然不甘願輕易拱手將風吹雨打換來的「血汗錢」,向財務、資訊業納貢。工程人員不服輸的天性,從受教育開始便養成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的自我期許,對於許多看不見的「黑箱系統」,都抱持著不可信賴的保守態度,因此,不僅是不願意花錢、不甘願花錢,更是不放心花錢在投資於公司經營所需的電子化資訊管理系統。
        經過一段時間,從全國博碩士論文網站,以關鍵字搜尋結果,並且從多處營建相關期刊、研討會、國內相關研習和研討會,甚至與工務部門、業主及軟體系統供應商直接的訪談,將目前我國營造業電子化發展遲滯不前之原因依照產業特性、執業環境、投資成本、所需設備及人力資源等五個主要構面進行分析,並完成「特性要因圖」如下所示,至少在未來籌劃解決方案時,作一個參考的根據。
        政府機關固然擁有龐大資源及行政裁量權,但是各項政令仍有鞭長莫及的無奈,目前國家許多營建相關法令均以「肅貪防弊」為立法基礎,在只能防君子卻不能防小人的諸多法令下,無形中產生許多始料未及的限制。多重機關執行相互關聯之政策,產生疊床架屋甚至彼此掣肘的現象,除非政府組織再造,否則也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事實。至於學術界與教育界,明顯地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學術界雖以產業研究為主題,但卻常思索以研究論文能刊登國際知名期刊為目標,產生曲高和寡之研究報告,在結案後束之高閣。當學術界人士以專家之身分參與工程查核或是出席技術審查,卻往往以高姿態「檢視」受查核單位,而非以「協助」角度出發,再加上學術界普遍缺乏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專家,難以有效協助推展政府政策。土木工程人才在養成過程中,所修習之科目刻版,不足以應付今日資訊化時代之所需,各校之課程發展委員,應透過與業界互動,排除系所之本位主義,避免土木、營建相關科系與資訊科學壁壘分明。
        軟體業主畢竟也非慈善事業,但若將自行研發產品之「智慧財產權」無限上綱,終究導致再好的產品也無法普及的困境。政府機關礙於「政府採購法」所限,使得明明知道優良產品適合導入,但為免除官商勾結、圖利廠商之嫌採取對廠商敬而遠之的態度。學術單位應摒棄華而不實的學理探究,已積極務實的具體行動,以教育協助導入。當然,這一切最關鍵的仍在乎營造業主,需具備勇氣與信心,排除「非優質廠商、非努力廠商,而是蒙幸運之神眷顧的廠商得標賺錢」的心態。

七、結論

        資訊的發展特別是運用個人電腦的普及是近二十年的事,目前營造業之主事者或經理人,在技術與經驗累積數十年之後,即使對於電子化的重要性有所認知,但是在缺乏一方面懂得營建技術、一方面又熟悉資訊管理的人才之下,營造業的電子化似乎看不出甚麼捷徑。當然在展望未來,資訊化普及後的下一代工程人員將逐步輪替進入管理階層,而將在數年內成為職場的決策主流後,相信營建電子化的問題迎刃而解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只是在自然汰舊換新的年代來臨之前,營造業是否可以一味地得過且過;或是有甚麼具體可行的作為,可以縮短這段成長轉型的過程呢?何不如營造廠商首先排除與同質性相當、規模大小相近競爭者彼此對立之心態,以營造公會或是策略結盟的方式,集合多數具備導入電子化系統意願之同業,然後與軟體供應商集體洽商,如此一來,營造業主可免於慘遭軟體供應商各個擊破,集合同業亦將可以分攤風險,並且藉此機會集中力量,集思廣益而建立「最佳實務」的範本。至於政府部門,何不將委託研究案之經費省下,訂定一套實質補貼的規則,凡一定數量之營造廠商,在結合學術界之教學專長及資源,自行選擇軟體廠商導入電子化系統後,給予適當之獎助,並定期作績效評估,相信如此一來,為政府、學術界及產業界創造三贏的新局面。■

參考書目

1. 楊秉蒼、 楊宜縈,「營建電子化發展與應用(Ⅰ)營建電子化發展」,現代營建91期,第61-72頁(2004)。
2. 林能白、王明德,「營建工程資訊整合之可行性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1997)。
3. 廖清雄,「營造廠業務電腦化實施現況及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新竹(1994)。
4. 郭淑儀,「台灣營造廠應用資訊技術在經營管理之現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北(2001)。
5. 朱凌毅,「科技發展需要策略管理-新加坡營建產業資訊化發展經驗探討」,營造天下,第39-43頁(2006)。
6. 簡鴻儒,「運用網際網路科技管理統包工程(上)」,營造天下115期(2005)。
7. 黃永盛,「營造業的經營策略與管理重點」,現代營建262期(2001)。
8. 陳鴻隆,「營造廠營建管理電腦化的推動」,現代營建229期(1999)。
9. 王明德,「營建工程資訊整合的策略」,土木技術第一卷第九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