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岫璁/中華民國消防設備師士協會 理事長 |
一、前言 2012年5月7日雪山隧道發生的火災事件,引起國內外政府機關、研究單位和社會人士的關注。近二十年來,國際上隧道發生火災意外的案例並不罕見(參閱表1),這些火災事故不僅造成重大傷亡,甚至破壞了隧道結構,並且對經濟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隧道內事故是一種偶發事件,該如何針對隧道的各項條件決定隧道的設置內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議題。![]() ![]() ![]() 二、隧道消防工程設計的決策模式 火災產生的產物可能造成氧氣濃度的下降、能見度下降及對人體有害之因子。因此,評估隧道內火災的設計影響因子是很重要的,此涉及緊急用設施的設置種類及隧道安全策略的擬定,參考NFPA502之內容,有關設計的評估因子如下:(一)隧道壽命的保護 (二)車種、車速及使用之規劃與限制 (三)小意外到大事故的火災緊急情況 (四)單點或多點發生火災緊急情況 (五)緊急應變設施遠端發生的火災緊急情況 (六)結構物在高溫暴露的危害 (七)緊急情況下的交通堵塞和控制 (八)消防安全設備,如:火警自動警報設備、管路系統、自動撒水設備、排煙設備 (九)設施組成部分的保護 (十)疏散與逃生要求 (十一)緊急應變時間 (十二)單獨的緊急車輛通行點 (十三)相關機構部門的緊急通訊 (十四)車輛和運輸財產的保護 (十五)設施的位置,如:城區或郊區 (十六)隧道的外形尺寸 (十七)隧道的使用規畫,包括:是否允許運送放射性物質?是否允許運送公共危險物品?是否允許運送可燃性高壓氣體? 三十年後車輛高峰期的交通預估量。 諸多的國際規範當中,無論硬體、軟體還是主動、被動等消防防災議題,皆有詳盡完整的內容。以2011年版的NFPA502公路隧道、橋樑及高速公路設置規範(Standard for Road Tunnels, Bridges, and Other Limited Access Highways)為例,其中詳盡規範滅火設備、警報設備、避難逃生設備、消防搶救設備、排煙設備及結構防火等內容。部分國家針對隧道長度、使用量和其他條件,將隧道進行分級並提出各分級所對應設置的消防安全設備。然而,當面對眾多的安全規範時,難以立即建置完成時該如何決定建置的優先順位?該如何取捨每項皆十分重要的安全規範?此時除可參考規範內容、歷史文獻外,亦可透過風險分析矩陣、成本效益分析(考量「成本」和「後果」)等作為協助決策的工具。 「危害」係指有可能造成損害的事物,而「風險」則是類似於危害構成的潛在危害,是一個包含「機率和後果」兩個變數的函數─風險={危害發生機率} x {後果}。風險取決於危害的可能性、潛在的嚴重性、遭受危害的人數以及危害的後果。實務上,我們可使用許多不同的風險評估方法,以獲得降低危害機率和解決方案。但是,面對隧道火災風險的具體危害,需要用甚麼樣的工具?要做到多「精確」才行呢? ![]() 首先,應針對隧道火災風險進行定性危害分析,此分析是指對已識別風險的影響和可能性大小的評估過程,按隧道火災風險的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可確定對具體風險採取措施的重要性,並指導應對行動的一種模式。風險級別評定矩陣可引用一些關鍵字(例如:高、中、低),不需要特別指定頻率或機率。如同圖2,將機率與影響的標度結合,建立一個風險級別評定(極低、低、中、高、甚高)矩陣。因隧道為密閉交通空間,雖然隧道內車輛火災事故發生的頻率不高,但因為車輛本體為可燃物,一旦發生時發展成為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相當高,隧道內之結構要有防火之能力,隧道內設備要能有效抑制、控制火勢,並且將火災產生之熱、毒氣及其他煙的產物移除,也就是必須有一套謹慎的風險對策。 定量分析就是將風險值量化,可將前20%的風險的衝擊後果加以量化。藉由{危害發生機率} x {後果}的分析結果,進行風險對策─設計標準、規範、最佳方案,符合以下三個目標:(1)維護人員的生命安全;(2)減輕結構損壞和防止漸進結構倒塌;(3)減少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此外,評估對象隧道的資料,可由歐洲相關研究文獻得出(如表4),每32年內可能發生了一場100MW的火災,國際規範通常要求通風排煙設備的設計使用壽命約為25年,評估有78%的機率會在系統使用壽命期間發生火災,因此隧道通風排煙設備應能承受100MW火災產生危害。使用同樣的分析方法,假設隧道結構的使用壽命為100年,而一場100MW火災的發生概率約32年1次,那100年內幾乎無法避免面對100MW的火災衝擊。 ![]() ![]() 公路隧道主要的緊急用設施包括:警報設備、滅火設備、避難逃生設備、消防搶救設備、監視系統、交通管制設備、保全設備等,再依照隧道分級設置其緊急用設施。可對照表六的隧道等級選用及設置對應之緊急用設施。 三、公路隧道分級與消防安全設備 ![]() ![]() ![]() ![]() 甲級隧道:隧道長度3,000 公尺以上者。 乙級隧道:隧道長度1,000 公尺以上,未達3,000 公尺者。 丙級隧道:隧道長度500 公尺以上,未達1,000 公尺者。 丁級隧道:隧道長度300 公尺以上,未達500 公尺者。 當隧道日交通量超過4,000 輛時,隧道等級往上提升,超過40,000 輛時,提升為甲、乙、丙三個等級。 ![]() ![]() 四、隧道結構的防火保護 2011年版的NFPA502 7.3章節特別要求,除非取得主管機關(AHJ)的同意,否則隧道應針對結構施予防火保護,以達到以下三個目標:(1)維護人員的生命安全;(2)減輕結構損壞和防止漸進結構倒塌;(3)減少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熱釋放率(Heat Release Rate,HRR)係指隧道車輛火災燃燒時單位時間所釋放的熱量,隧道火災受熱釋放率之影響甚大,也是高溫與火勢蔓延最重要的因素。依據 PIARC(世界道路協會) 2007年版及美國NFPA502 2011年版等資料,相關車輛所產生的熱釋放率整理如表9所示。 ![]() ![]() 備註:纖維質ISO火災曲線(標準曲線):一般建築物適用; 碳氫化合物火災升溫曲線:特殊建築與工業建築適用; RABT曲線:德國國家實驗室研發適用於隧道; RWS(Rijkswaterstaat)曲線:荷蘭國家實驗室研發適用於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