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筋與自鑽式岩栓在護坡的適用時機

□盧宇知/大地技師 杜風工程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大地組組長

 

摘要

         由於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大幅度改變,其中強降雨現象,更對臺灣的山區造成極大傷害。依山傍行的道路,便常因山區坡體的破壞而造成阻斷。在生態與景觀意識受到重視的今日,如何魚與熊掌得兼,是每位大地工程師應該深思的課題。
      為了在坡體破壞後,能快速安全完成坡體加固外,更需併同考慮工法之施作結果是否能融入當地景觀而盡量不影響當地生態。於是,坡面防護網搭配錨筋(自鑽式岩栓)護坡工法的使用就越來越廣泛;然而,在錨筋與自鑽式岩栓的選擇上,又常常造成設計者與業主之間的困擾,本文藉由一個搶災工程,說明災害發生後,如何依據現地條件選擇適當工法,希望解開設計者和業主間的疑慮。

一、前言

        本案例發生於民國104年3月的持續降雨,造成地下水位提高而弱化坡體土壤的抗剪能力,在3月20日產生土石崩落破壞,坡體坍塌前,當地公所甫完成坡趾端的擋土牆及防落石柵;初期由公所完成落石清理及道路搶通等作業。由於道路復建權責為新北市養工處,故而後續工作移至養工處完成。
       初期公所回報坍塌為新設擋土牆區段,但經現場勘察,發現坍塌區右側亦有一條坍塌帶。為能完善坡體防護,故一併處理。防護長度由原來約40m調整為62m。

二、工區地質說明


      本工區依既有文獻及現地勘查了解,本次復建區,在地質上屬於更新世安山岩層(an),依據文獻,地層主要由石英質安山岩組成,依現勘了解,坡體概以岩塊混雜土砂而成,本次復建段道路略成南北方向,工區西高東低,依文獻,工區所在為標示岩屑崩滑區,顯示早期即有崩滑歷史。參圖1環境地質圖。…更多文章內容,請參閱-現代營建雜誌508期;P72~P81